陸猴痘病例7月激增 張文宏團隊發佈防護指南

大陸猴痘病例7月激增張文宏團隊發佈《猴痘公衆防護指南》。(大陸第一財經)

大陸《第一財經》12日報導,大陸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團隊以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高志良團隊10日在《中華傳染病雜誌》發佈《猴痘公衆防護指南(2023)》(《指南》),回答12個關於猴痘的臨牀問題。初步瞭解,猴痘長期後遺症尚不明確,現階段一般人羣不需要疫苗接種。

中國大陸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發佈《2023年7月猴痘疫情監測情況》,今年7月中國大陸23省(區、市)新增報告491例猴痘確診病例,比6月106例明顯增多,其中廣東報告115例、北京報告81例、四川報告49例、浙江報告40例、湖南報告33例、江蘇報告31例、上海報告25例,無重症、死亡病例。

針對爲何7月病例會出現激增,疾控專家解釋稱,主要原因一是猴痘疫情在男男性行爲人羣中隱匿性傳播,感染來源不清,防控難度大;二是隨着宣傳教育,重點人羣主動就診病例增多,除了密接篩查發現外,通過重點人羣主動報告、重點人羣篩查等也增加了病例發現;三是境外疫情不斷輸入境內,輸入風險仍持續存在。

流行病學調查分析顯示,中國大陸猴痘疫情呈現幾大特點:一是病例均爲男性,96.3%病例明確爲男男性行爲人羣;二是其他接觸方式傳播風險低,除同性性接觸以外的密切接觸者均未發生感染;三是89.2%病例爲主動就診發現,80%病例爲單個病例,感染來源不清,防控難度大;四是絕大多數病例臨牀表現典型,主要爲發熱、皰疹、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無重症、死亡病例。

最新《指南》指出,猴痘的人際傳播主要是由於直接接觸猴痘患者的皮膚或黏膜損傷處、口腔分泌物、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通過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也可能通過性接觸。此外,也存在垂直(母嬰)傳播和院內傳播的可能性。

感染猴痘病毒後通常在5–21天內出現症狀,其中大部分爲6–13天。

猴痘感染的高風險人羣包括與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與之有密切接觸(包括性接觸)的人,比如男男性行爲人羣;接觸猴痘患者的人,包括猴痘病毒的衛生工作者;兒童、孕婦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羣。

猴痘最常見的臨牀表現包括髮熱、皮疹以及淋巴結腫大,可能還會出現頭痛、瘙癢、疲勞、肌肉痠痛、背痛、咽痛、口腔潰瘍等。其中,淋巴結腫大是猴痘區別於水痘的特徵。

猴痘感染後病死率與感染的病毒分支、所處地區、宿主自身健康狀況等有關。2022年以來流行病例病毒起源於分支II(西非分支),病死率約爲0.13%。

一般民衆如何預防猴痘?《指南》指出,主要是避免與確診猴痘病例發生密切接觸;避免接觸可能攜帶猴痘病毒的動物,如齧齒類、靈長類和有袋類動物等。但現階段普通人羣不需要進行疫苗接種。

由於目前尚無基於大規模樣本的猴痘疫苗效果研究,根據世衛組織發佈的《猴痘疫苗接種與免疫暫行指南》,不建議在普通人羣中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此外,由於存在交叉免疫,接種天花疫苗亦可預防猴痘。研究顯示接種天花疫苗後,可以對猴痘病毒具有較高免疫力,保護力可達85%。

目前全球可用於應對猴痘的疫苗主要有OrthopoxVac、MVA-BN和LC16m8,這三種疫苗原本均是用於預防天花而被研發的,目前已被用於猴痘病毒暴露前和暴露後的預防。大陸國內非複製型痘苗正在研發中。

《指南》指出,懷疑患有猴痘時應儘快前往醫院以明確診斷。儘管猴痘可能會引起皮疹和黏膜損傷,但僅根據皮膚和黏膜的臨牀表現來區分猴痘可能具有挑戰性,特別是對於非典型表現的病例。因此,在結合臨牀表現和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高度懷疑感染猴痘時,應儘快進行病原學檢測。

猴痘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療以在指定傳染病專業機構進行隔離觀察、對症支持爲主,包括止痛退熱、皮疹管理和營養支援等。

猴痘是一類自限性疾病,一般症狀較輕。治療以對症支持爲主。世衛組織《猴痘臨牀管理與感染防控暫行指南》建議,針對發熱和輕度疼痛可應用對乙醯氨基酚治療,如疼痛難以耐受,可使用曲馬多或鴉片類藥物;對於口腔損傷可使用淡鹽水每天進行漱口。應給予猴痘患者足夠的營養。

目前尚無臨牀試驗證實可用於猴痘的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用於治療天花的抗病毒藥物可能對猴痘感染有益,包括特考韋瑞、布林西多福韋和西多福韋。牛痘免疫球蛋白目前獲益不明確。

得了猴痘就會有哪些後遺症?對此,《指南》寫道,只有約十分之一的猴痘患者會出現後遺症,最常見的後遺症是面部凹陷疤痕以及視力損傷,也有可能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但當前相關研究證據較少,對於猴痘所引起的中長期影響尚不清楚。

目前有部分研究顯示猴痘可能會出現神經精神症狀。一項系統評價納入了19項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猴痘患者中癲癇發生率爲2.7%,精神錯亂爲2.4%,腦炎爲2.0%,該結果提示猴痘可能會引起神經精神症狀,包括嚴重的神經併發症和非特異性神經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目前相關研究較少,因此兩者間的因果關係還需要長期隨訪研究加以驗證。

猴痘感染以對症支持治療爲主,包括緩解症狀、管理併發症、預防長期後遺症。《指南》特別指出了特殊人羣包括妊娠患者、兒童、HIV感染患者的相關處理。

兒童如果感染了猴痘如何管理?《指南》指出,若母親患有猴痘,應對其分娩的新生兒進行密切監測,以及時識別潛在的先天性或圍產期感染;針對疑似感染的患兒,應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並至相應的醫療機構進行隔離、觀察和治療;確診患兒應立即隔離,至皮疹結痂消退。

世衛組織發佈的《猴痘疫苗接種與免疫暫行指南》中指出,儘管與其他人羣相比,兒童在患猴痘後更容易出現疾病加重,但目前仍不建議在兒童中通過接種疫苗來實現病毒暴露前的預防。

患有猴痘的妊娠患者應如何管理?《指南》建議,對於確診患有猴痘的妊娠患者,應在防疫人員陪同下前往指定專業傳染病治療機構進行爲期3周的隔離觀察和治療。同時對胎兒的健康狀況進行監測。

針對患有猴痘的HIV患者的應對,《指南》稱,對於已知的HIV患者若被診斷感染猴痘,應繼續進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並根據需要進行機會性感染預防。對於感染猴痘且新診斷爲HIV的患者,應儘快開始抗逆轉錄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