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電動車大量涌入歐洲市場 德媒憂核心工業將受衝擊
陸電動車大舉涌入歐洲,德媒憂核心工業將受衝擊。(新華社)
據法國廣播電臺引述德國《世界報》報導,中國商品正在大量涌入歐洲市場,德國第一批受衝擊行業已見端倪。專家估測,貿易緊張局勢可能加劇。在中國,電動汽車、消費品和工業產品的銷售陷入停滯,國有企業產能過剩,中國的計劃是讓這些產品涌入歐洲市場,第一個跡象已出現在布來梅港。貨輪「比亞迪探索者1號」數天前停靠在布來梅港。該白色貨輪長達200米。打開後部的大艙門,來自中國製造商的3000輛電動汽車逐步下船。
從技術上講,他們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相當,但就價格而言,他們有時要便宜很多。這是對德國核心工業汽車工業發起進攻的先兆。僅比亞迪一家就計劃在未來數年內再投入7艘貨輪,以便將車輛從亞洲工廠運送到歐洲。
報導憂心,在不久的將來,工業產品浪潮可能會從中國蔓延到德國。德國企業和政界因此必須找到應對挑戰的新答案。
來自中國的產品不再僅僅涉及鋼鐵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等。在這些產品上,中國憑藉其無與倫比的價格,多年來毫無爭議地主導着市場。但中國在機械工程領域的投資越來越大,給歐洲製造商也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由於中國房地產價格和股票價格持續下跌,讓中國消費者感到不安,購買情緒低落,中國因此不能依賴內需的大幅增長。而剩下的道路,就是提高工業生產以及提高出口。
中國供應超過國內需求的程度可從電動汽車上看到。據稱,中國生產商每年能生產約5000萬輛汽車,但國內需求可能僅爲2300萬輛。
許多來自中國的廉價進口產品,也可以對歐洲產生積極影響。經濟專家格恩表示,「就整個經濟而言,他們抑制了通膨,從而增加了需求,這基本上是個好消息。」在最好的情況下,競爭會在德國公司之間啓動一系列創新流程,從而提高績效。但隨着中國產品市佔率的提高,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度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脆弱性也隨之增加。
報導稱,歐洲日益成爲中國製造商尋求增長的焦點。這一事實在機械工程領域已經顯而易見。但德國製造商並不害怕競爭。目前,他們向中國交付的產品數量仍比中國製造商向德國交付的多出50%。德國機械工程聯合會的外貿專家奧利弗瓦克(Oliver Wack)估計:「鑑於目前的事態發展,預計歐洲的反傾銷訴訟數量將會增加。」
多年擔任中國歐盟商會會長的約爾格伍德克(Jörg Wuttke)表示,「產能過剩是計劃經濟的標誌。」中國的環境技術能力最近也出現了過度增長。如果更多產品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世界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將繼續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