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R下調仍存空間,“着重提高報價質量”怎麼做?

兩個期限品種的LPR報價保持不變,符合市場普遍預期。

2024年6月20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新版LPR報價:1年期品種報3.45%,上月爲3.45%;5年期以上品種報3.95%,上月爲3.95%。

6月19日,央行行長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要持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針對部分報價利率顯著偏離實際最優惠客戶利率的問題,着重提高LPR報價質量,更真實反映貸款市場利率水平。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第一財經表示,着眼於完善現有機制,接下來可以進一步擴容報價行數量,降低單個報價行對於LPR報價的影響力。同時強化責任追究。

市場分析普遍認爲,後續LPR報價仍存在下調的可能。

LPR報價短期無下調空間

考慮到高基數、信貸需求、商業銀行淨息差壓力等因素,商業銀行短期下調LPR利率門檻不低。

6月MLF操作利率不變,已在很大程度上預示當月LPR報價不會發生變化。6月17日,央行進行1820億元1年期MLF操作,中標利率維持2.50%不變。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在內外部雙重約束下,6月市場關於降息的預期落空,使得本月LPR報價調降的概率大幅降低。

商業銀行淨息差仍在繼續收窄,也讓LPR報價短期無下調空間。

202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降至1.54%,較上年末下降15bp,同比下降20bp,創出歷史新低。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的淨息差分別爲1.47%、1.62%、1.45%、1.72%,分別較上年末下降15bp、14bp、12bp、18bp,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今年2月,5年期以上LPR單獨大幅調降25bp,帶動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疊加年初滾動重定價效應,銀行生息資產收益率明顯走低;年初以來存款競爭加劇,“手工補息”等高息攬儲行爲不利於核心存款的成本控制,造成淨息差繼續承壓下行。

溫彬表示,息差下行造成的營收和利潤缺口,會影響銀行的資本補充能力、抗風險能力和持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進一步調降LPR的空間也在大幅縮窄。

5月企業貸款和居民貸款平均利率分別爲3.71%和3.64%,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5和57個基點,較上年末分別下降4個和33個基點,較3月分別下降2個和5個基點。

王青預計,二季度銀行淨息差還在低位下行。這意味着儘管近期銀行各類資金成本下降,但從穩息差角度考慮,報價行缺乏下調報價加點的動力。

在市場分析來看,當前部分貸款利率已經較低,LPR報價維持不變,也旨在防空轉、提效率。

溫彬表示,部分金融機構的規模情結下,信貸投放超過了實體經濟的有效融資需求,進而推動貸款利率持續下行。在此過程中,部分企業藉助自身優勢地位,用低成本貸款融到的錢買理財、存定期,或轉貸給別的企業,主業不賺錢,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來源,這就容易形成空轉和資金沉澱,降低了資金使用效率。LPR延續“按兵不動”,可緩解貸款利率過快下行而引致的資金空轉套利行爲,提升資金運行效率。

後續下調仍存可能

當前,在穩息差、防風險、穩匯率,以及提升資金效率和保持利率在合意水平等考量下,政策利率持穩,LPR再度單獨調降的概率降低。

不過在市場分析來看,雖然短期內政策利率持穩,但存款降息等有望爲後續LPR報價打開一定下行空間。

溫彬表示,爲降低融資成本、維持銀行淨息差穩定,存款利率仍需要進一步下調,最快可能在年中至三季度落地,進而爲後續LPR報價打開一定下行空間。此外,結合內外因素,政策性降息的實施條件也正逐步積累,窗口有望在三季度開啓。

王青表示,一季度體現綜合物價水平的GDP平減指數同比爲-1.1%,估計二季度降幅會有所收窄,但仍將處於負值區間,下半年還將處於低位運行狀態。這意味着計入物價因素,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企業和居民實際貸款利率仍會處在偏高水平。除通過提振總需求引導物價水平溫和回升外,下一步有必要通過下調LPR報價來引導名義貸款利率下行,緩解實際利率偏高對經濟持續回升以及樓市實現軟着陸的不利影響。

在王青看來,未來引導LPR報價下調的方式有兩個:一是下調MLF操作利率,直接引導LPR報價下調;二是MLF操作利率不動,通過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等方式,推動報價行壓低LPR報價加點,單獨下調LPR報價。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爲,LPR利率仍有調降空間,但調降需要綜合考慮銀行淨息差及實體經濟復甦情況。 考慮到國內經濟延續復甦態勢,商業銀行淨息差依然較大,存款市場結構變化,存款利率在經歷快速下降後,調整空間有所收窄等,預計今年LPR利率即便調整,幅度料低於去年。

兩方面入手提高LPR報價質量

LPR是金融機構對最優惠客戶的貸款利率。

理論上,金融機構可結合資金成本、風險水平等多種因素形成對最優惠客戶的貸款利率,並基於一定公式形成LPR報價。可見,LPR報價本身並不必然需要掛鉤或參考MLF利率。

王青表示,LPR報價是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是1年期MLF操作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報價。其中,加點幅度主要考慮銀行資金成本、信貸市場供求、信用風險溢價等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潘功勝在陸家嘴論壇上提到“未來可考慮明確以央行的某個短期操作利率爲主要政策利率”,以及“持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着重提高LPR報價質量”等的表述,使得市場對於後續LPR形成機制對MLF利率脫鉤存在一定預期。

王青判斷,“部分報價利率顯著偏離實際最優惠客戶利率”,指的是一些報價行給出的LPR報價偏高,沒有準確反映的因素可能主要是影響加點的“銀行資金成本、信貸市場供求、信用風險溢價”等因素。這意味着在銀行資金成本顯著下行,信貸市場供求關係向需求方傾斜,以及銀行信用風險偏好上升、信用風險溢價下行的階段,報價行對其最優惠客戶的貸款利率下調,而給出的LPR報價沒有隨之下調。

王青認爲,着眼於完善現有機制,可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報價行數量擴容,降低單個報價行對於LPR報價的影響力,當前報價行數量從18個上調至20個;二是強化責任追究,對報價利率持續顯著偏離實際最優惠客戶利率的異常報價,進行實時監督和事後跟蹤調查,必要時可據此對報價行名單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