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雷人事兒:回國學英語!

常耳聞目睹英語培訓機構宣傳自己的教學質量“世界一流”,理由學員中不乏慕名從美、加、英、澳等大學語言班返回的(中國學生,特別是在國外學校長假期間。除了“世界一流”幾個字值得商榷以外,我相信其他宣傳內容均屬實。美、加、英、澳的情況我不曾親身體驗,但新西蘭大學語言班的中國學生在假期成羣結隊回國參加雅思培訓班盛況我是親眼目睹了的,就差包機了。

不久前,我在新西蘭一所大學的語言系辦事,驚羨大學良好的設備和語言環境之際,忽見走廊盡頭走來三名高聲說着普通話的中國學生。隨着他們走近,其聲音也越來越震耳,感覺響徹整個教學樓。我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他們不是新生。倘若是新同學,甭說在英語國家的大學,就是在他們家門口的大學,也會有所顧忌,不至於這麼“適應”。

問題不在於大聲喧譁。作爲一名付費的英語語言學生,在上學期間,在一個師生協力教學英語的學術環境下,用非目標語言高談闊論,旁若無人,我有理由相信他們平日沒有任何 English Only 的意識。難免讓人唏噓,每週兩千人民幣學費啊!

如果不是一時興起,偶爾爲之,在英語教學樓裡如此“高調”地說中文也不免會讓辛勤執教的老外教師寒心。老外教師除了心寒,可能也無計可施。現在已經不比從前了,國外大學語言班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亞文化羣”(subculture)。曾有老外教師在訓導中國學生的過程中有失當言行,被以“種族歧視”罪名控告。也許是因爲出了這種事情,我發現現在不少老外教師對中國學生在課堂上講中文已經不怎麼制止了。

都說學英語環境很重要。幾乎所有的留學生出國前都想:只要到了英語國家,怎麼可能說不好英語?

然而,等真正出了國,他們中的有些人卻不知不覺對英語環境產生了“另類適應”—不是被環境同化,而是對環境喪失感覺。這些學生剛到國外時,還會覺得不會說英語是個障礙,所以也會下幾天苦功。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朋友也有了,路也熟了,駕照也拿了,只要帶上錢,要上哪都行,要幹啥都可以。有的學生辦張銀行卡什麼的,如果沒有中文服務人員,還生氣。回到家裡,門一關,上的是新浪、 搜狐,看的是中央四臺,聽的是“華人之聲”,聊的是 QQ 羣,對身處其中的英語環境,他已經沒有感覺了。

這就是對英語環境的“另類適應”,它或許可以解釋在英語國家生活多年卻過不了語言關的現象

假期回國學英語這件事我不能說不好,也不能說好,我只是覺得此舉有點雷人”。我聽過“孟母三遷”爲擇鄰,難不成學英語也要“三遷”?平心而論,國內也好,國外也好,只要沉下心來,耐下性子,投入時間,在哪裡都一樣能學好英語,出國絕對不是學好英語的唯一選項。如果不能用心地去感受,積極地去練習互動,而是遊離於其外,再好的語言環境,又“與爾何干”呢?

(本文選自:外研社《不喊“哎喲”喊“OUCH”——那些年老師沒教過的英語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