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麒院士:中國境內有不少活火山 百年內有噴發危險

作者|章劍鋒

出品|本站科技《科學大師》欄目

劉嘉麒:我們這樣14億人口大國,養活幾十個、幾百個這樣的科學家,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去搞科研,就是白瞎了又會怎麼着?

劉嘉麒:對真正的人才就要放手多一點,儘可能給他們創造寬鬆的科研環境和空間,讓他們集中精力搞科研,而不要把心思花在申請項目上,搞人事關係上。

中國境內也有活火山,什麼時候會再次復甦噴發?自主創新的道路上怎麼樣激發更多青年科研人才的創造力,中國科學院院士、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劉嘉麒就上述問題近期接受了本站科技《科學大師》欄目的訪問。

現年80歲的劉院士,是一位足跡遍佈七大洲、五大洋的地質科學家。資料稱他曾十進長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極,兩徵南極,造訪和考察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率先查明瞭中國火山的時空分佈和岩石地球化學特徵,使中國的火山研究棲身於國際先進行列。

1,中國境內有不少活火山,並存在噴發危險

《科學大師》:您是我們國家研究火山的權威,可能多數人都不知道中國境內是有火山的。

劉嘉麒:火山是地下岩漿和其它物質噴到地表後形成的山或其它形態的地質體。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幾乎什麼樣的地質現象都有,火山也不少,只是最近100多年,中國沒有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有的人就覺得中國沒有火山,這是錯覺。

科學上把火山分活火山和死火山,活火山是全新世(11700年)以來有過噴發記錄的火山。活火山不是總噴發,處於靜止狀態時叫休眠火山,就好像一個人白天活蹦亂跳,晚上睡覺時就安靜了,安靜是相對的,它還活着。

中國雖然現在沒有噴發的活火山,但像長白山、五大連池、內蒙古阿爾山、新疆阿什庫勒、雲南騰衝、臺灣陽明山等,都是近代有過噴發的活火山。

《科學大師》:研究進展怎麼樣?這些休眠火山大概在多長週期會重新噴發?

劉嘉麒:地球上年年都有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有一定週期性,規模小的火山噴發週期短,幾年、幾十年就可能噴發一次;規模大的火山噴發週期長,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噴發一次。

火山噴發是能預測的。中國的長白山火山、臺灣大屯火山、雲南騰衝火山等,都有再噴發的可能。我想不會在一、二百年以後才噴發,可能還要近一點,但我本人不一定趕得上,你們(年輕人)有可能趕上。

2010年,韓國有位教授說,長白山火山在2014年到2016年期間要噴發,引起很大轟動,當時有關方面詢問我,我明確說到那時候(2014-2016)不可能噴發(直到現在也沒噴發)。後來,又有日本專家說長白山火山到2034年要噴發,我說這也不可能。

說長白山火山暫時不可能噴發,並不等於說它不存在再噴發危險。它的確還存在再噴發危險。不能因爲它短期內不能噴發就放鬆對它的警惕和防範,只有深入研究和監測,才能對它做出準確判斷。

2,中國人才濟濟,重在發揮人才的積極性

《科學大師》:關於科研工作,您是老前輩了,怎麼看年輕人的培養問題?

劉嘉麒:我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有科學理念,有志於科學事業。現在好多年輕人不願意做科研工作,不是說他們不聰明,主要是在理念和認識上,覺得做科研太苦,待遇又比較低。很多聰明的年輕人都跑到金融領域或商業領域中去了。

我有幾個學生,人都挺好,也很聰明,卻沒能留下來搞科研。有的跟我說,我們不能像你們那代人那麼苦。的確,想靠上班8小時做科研是不行的;我常說,科學是忙出來的,文學是‘閒’出來的。古往今來在科學上做出成就的人,包括愛因斯坦在內, 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艱辛。搞科研必須得有一種奉獻精神才行。

《科學大師》:那我們的科學發展,我們的人才培養,怎麼能繼續下去?

劉嘉麒: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誰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許多場合都說缺乏人才。其實,民間自有人才在,像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要什麼樣的人沒有?關鍵是如何發現人才、評價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能否有一個發揮人才才能的良好環境。

比如說,同樣一個人,他在國外幹出一些成績,作爲人才被引進,可是回來以後就不行了。人還是這個人,爲什麼在國外能做出成績,在國內就做不出來?這恐怕不是他本人的問題,而是環境問題。

國家的政策很高明, 能否切實執行和落實卻是另一回事了。比如,國家高層反覆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基礎研究不能搞短平快,有的重要課題,不用說1-2年搞不成,甚至10年8年也搞不成功。而我們考覈辦法和評價體制往往是剛開個頭就要結果,要成績,如果你一、兩年做不出成績,考覈通不過,就提不了職,漲不了薪。有些人爲了先求生存,再考慮發展,就得適應考覈要求和評價體制,搞短平快,搞些浮於表面的東西。

搞基礎研究必須紮下心來,甘心坐冷板凳,如果覺得這個人行,就放手讓他去幹,哪怕一輩子幹出一件事,也行。當然,這樣的人才不能多,我們這樣14億人口大國,養活幾十個、幾百個這樣的科學家,讓他們心無旁騖地去搞科研,就是白瞎了又會怎麼着?

何況這少數精英都是有覺悟、有責任心和自尊心的,誰都不甘心無所事事。因此對真正的人才就要放手多一點,儘可能給他們創造寬鬆的科研環境和空間,讓他們集中精力搞科研,而不要把心思花在申請項目上,搞人事關係上。

同時,要少點“學而優則仕”,不要把那些年富力強的科學家幾乎都戴上“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