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等制度上完成了調整和改變,大家再考慮入市

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本站財經、本站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2024本站經濟學家年會於11月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拓新絲路 智造繁榮》。以下爲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國資委法律顧問劉紀鵬先生的精彩內容精編:

60S要點速讀:

1. “一股獨大”不利於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應該把大股東可持股比例的上限壓到30%。

2.建議股民們再等等,現在入市肯定不合適。如果我們資本市場的制度做了調整和改變,比如解決了“一股獨大”的問題,解決了交易所的公司制改組問題,註冊制也落實到位,甚至停止量化交易和融券賣空,再讓不太熟悉財經知識的朋友入市不遲。

正文: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33年,“一股獨大”是問題的本質。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進行股份制改革,當時我們決定中國的股份制就採用中國改革的成功方法論——“老樹發新枝”。存量股份不變,增量募集,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公司總股本不超過4億元的,可流通量一律是股份總數的25%;公司總股本在4億元以上的,可流通量一律是股份總數的10%。中國的股份公司就此誕生了,從“獨一股”到“一股獨大”。前10年,我們採用指標制和額度制,每一個部和省都分指標。所以基本上國有企業的“一股獨大”就形成了。

劉紀鵬:“一股獨大”的問題不改,如何指望A股牛起來(來源:C位觀察)

2000年3月16日,中國證監會發布《股票發行覈准程序》,標誌着我國股票發行體制開始從審批制轉變爲覈准制。目前,我們有3000多家上市企業是民營企業,上市的國有企業一共1350家左右,這3900家也模仿國有企業存量不變,增量募集,但這些民營企業很多是家族企業,夫妻、兄弟、父子比比皆是,平均持股50%以上。

國有企業的“一股獨大”有兩點是很特殊的。第一,大股東減持和個人無關;第二,國有企業便於管理,國資委一聲令下就沒有減持。然而民營企業就不一樣了。我曾表示,“‘一股獨大’不利於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應該把大股東可持股比例的上限壓到30%。”

在這種背景下,不能流通的股份,三年以後就都流通出來了。我們檢查了過去10年IPO和大股東減持的情況,基本上減持的數量高於IPO融資引入的數量。因爲,民營企業通過減持可以暴富,大股東原始股五六毛錢一股,經過資產評估、溢價發行、股價上漲三級放大最後變現。我們的科創板、創業板,前100家基本發行價格在30多塊錢一股,市盈率70—90倍,隨着註冊制的實施,鎖定期也減短甚至取消了,並規定公司多年不盈利也可以上市,使得賺錢的天平進一步向融資者傾斜。

現在的中國境內上市公司已經有5350家左右。美國發展了兩百多年的股市也就5700家上市公司,他們的市場裡見不到“一股獨大”的普遍現象。“一股獨大”是上市公司的質量出了問題。我們現在採用獨立董事制度,執行董事管運營,獨立董事管監督,即監督運營的董事。獨立董事制度誕生於美國,主要是因爲美國股權高度分散,基本上都是3%—5%,而且大股東都是專業機構。其高度分散且流動的股權架構就決定了它的治理結構裡,職業經理人成了執行董事,所以聘請獨立董事來制約職業經理人。

劉紀鵬呼籲:必須把大股東持股比例上限壓到30% ,股民才能多賺錢(來源:C位觀察)

中國都是“一股獨大”的董事,很多還沒有聘職業經理人,直接下廠經營。西方獨立董事的使命是制約職業經理人,保護所有人的利益。在中國,獨立董事就變成了制約大股東,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然而中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怎麼產生的呢?由大股東控制的董事會批准產生。因此,董事會批准的獨立董事不可能制約大股東,所以沒有出現我們期望的一個機構裡“短兵相接”的現象。

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我建議應該規定把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上限一律壓到30%。中國的上市公司要不要只有一個大股東,還是說像外企那樣?我認爲外企股權太分散了也不好,我們還是應該有一個大股東,但是目前中國大股東的股份普遍佔50%以上太高了,導致公司缺少治理結構。

劉紀鵬:等制度上完成了調整和改變,大家再考慮入市(來源:C位觀察)

我覺得現在不適合普通人炒股。因爲,中國的資本市場離完善、合理、公平的制度還有一定距離。嚴格地說,我們現在的券商和基金的管理公司也不合格。比如,葛蘭掌舵的基金在十年時間裡虧掉投資者234個億,卻爲管理公司盈利33億,最後自己辭職了。中國股市爲什麼以散戶爲主?這和中國股市發展時間短、值得信任的機構太少有關。

劉紀鵬批葛蘭鉅虧後卸任:中國值得信任的投資機構太少了(來源:C位觀察)

振興股市需要完善我們的制度。我建議股民們再等等,現在入市肯定不合適。如果我們資本市場的制度做了調整和改變,比如解決了“一股獨大”的問題,解決了交易所的公司制改組問題,註冊制也落實到位了,甚至停止量化交易和融券賣空,再讓不太熟悉財經知識的朋友入市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