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闢蹊徑,兩家中國藥企通過反向收購走向納斯達克

在融資端尚未走出寒冬之際,國內的biotech公司正在通過各種途徑開拓新的融資渠道。

2024年,海外BD(業務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的方式成爲主流,一種以單個管線成立新公司的new-co模式也成爲熱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公司嘗試通過反向收購的方式實現上市。

2024年12月,創響生物通過反向併購擁有了納斯達克上市公司Ikena Oncology的控制權,實現美股借殼上市。11月,專注蛋白降解藥物研發的睿躍生物(Cullgen)也是通過反向合併Pulmatrix的方式,拿到了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席位。

業內人士認爲,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嘗試通過這樣的方式走向納斯達克,反向收購的成功也代表了我國創新醫藥產品的全球競爭力和認可度日漸提升。但與此同時,反向收購涉及的跨國法律和合規問題較爲複雜,企業必須確保在國際市場上滿足相關的合規標準,這對公司管理和財務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反向收購登陸納斯達克

2024年12月底,國內創新藥企業創響生物宣佈,與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Ikena Oncology,Inc.(IKNA.O)達成最終合併協議,並達成一筆7500萬美元融資配售。合併後Ikena原有上市公司股東預計將擁有合併後公司約34.8%的股份,創響生物股東預計將擁有約43.5%的股份,融資投資者預計將擁有約21.7%的股份。

此外,合併後的公司計劃以創響生物(ImageneBio)的名義運營,董事會將由來自現任創響生物董事會的三名董事、來自現任Ikena董事會的兩名董事、一名代表融資投資者的董事會成員和一名新的獨立董事會成員組成。這意味着創響生物將擁有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控制權,通過該交易實現美股借殼上市。

業務方面,公司將專注於開發 IMG-007,一種靶向OX40的單克隆抗體(mAb),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官網顯示,公司目前有三條管線在推進中,其中OX40(單抗)進入II期,BTK(小分子)處於臨牀I期。

創響生物並非第一家通過反向收購走向納斯達克的中國biotech。

11月13日,納斯達克上市公司Pulmatrix(PULM.O)宣佈與中國創新藥企業睿躍生物達成合並協議。根據協議,合併前Pulmatrix股東將持有合併後公司約3.6%的股份,合併Cullgen股東將持有合併後公司96.4%的股份,合併後的公司將以Cullgen的名義運營。

合併後公司的執行管理層將由睿躍生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楹領導,董事會將增加一名來自Pulmatrix的代表。合併後的公司預計將在合併完成時擁有約6500萬美元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多個臨牀里程碑提供資金。

目前,睿躍生物有三個正在啓動Ⅰ期臨牀試驗的降解劑管線。其中,兩個項目是用於癌症治療,一個項目用於治療急性和慢性疼痛。

利大於弊的選擇

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研發取得了明顯進展,2024年的對外授權(license-out)授權交易再創新高。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邵翔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如納斯達克的境外優質殼資源現在較爲稀缺,因此被收購殼企業一般對於收購方的資質要求較高,這也代表了我國創新醫藥產品的全球競爭力和認可度日漸提升。”

BD交易迭起的背後,是當下創新藥企業資金面承壓的普遍現狀。面對國內A股IPO政策變化,創新藥企業的融資渠道進一步收窄。

港股方面,披露易信息顯示,2024年至今,共有10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同時,已經上市的18A企業表現也並不理想。Wind數據顯示,2024年,港股醫藥生物類的116家公司中約有70%股價下跌,20家跌幅超過50%。

推進臨牀試驗的大量資金需求,疊加A股和港股融資現狀及港股流動性不佳等因素,一些企業開始考慮轉戰納斯達克,反向收購相對小衆,但不失爲時間成本更低的選擇。

邵翔認爲,對於biotech來說,通過反向收購,企業能夠迅速實現全球上市,同時也能提升公司國際知名度助力國際市場拓展,這是有利的一面。他同時指出,反向收購涉及的跨國法律和合規問題較爲複雜,企業必須確保在國際市場上滿足相關的合規標準,這對公司管理和財務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朗盛投資合夥人李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無論是反向收購,還是於跨國藥企進行BD交易,或者是通過new-co的形式實現出海,對於biotech來說,最重要的是獲得融資和推進管線。“對biotech來說利大於弊,只要是合適的夥伴,就是應該嘗試的。”

邵翔提醒,反向收購併非適合所有企業,未來可能會有更多企業嘗試這一路徑,但這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化戰略定位。

李佳也認爲,未來也一定會有公司繼續嘗試反向收購這種方式,但她同時強調,與上市公司合作,監管部門的要求就必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