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跑者”曠視提速IPO折射私募退出與AI變現困境

(原標題:“領跑者”曠視提速IPO折射私募退出與AI變現困境)

呂倩

“有些機遇,當大公司覺得它真是機遇的時候,你可能已經跑得比較靠前了,這永遠是個時間差問題,你要跑得更快。”此前,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印奇如此談論與大公司的競爭問題,這一次,在上市速度方面,曠視再一次“跑在前面”。

8月25日,人工智能企業曠視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曠視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高盛、J.P摩根、花旗銀行爲本次上市的聯席保薦人。業界預熱般慶祝其或將成爲AI上市第一股,但關於曠視上市的消息此前已傳了一年有餘,目標地涉及美股、科創板、港股等;另外,第一財經記者發現,成立於2011年的曠視於今年5月剛剛完成D輪融資,相較於動輒六輪融資起步的創業公司來說,曠視的上市步伐明顯更快更急。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曠視已然在行業內紮根扎深近十年,融資歷程從2012年跨至2019年。曠視提交IPO上市背後,包含了六七年前早期投資人的退出、投資人對Pre-IPO愈發謹慎的態度、一級市場持續性趨緊的融資環境、人工智能落地變現週期長且研發投入高等因素。一位長期關注技術領域的投資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曠視上市這件事準備了超過一年時間,並非今日突然的決策。未來假如能夠順利上市,曠視“人工智能第一股”將具備很大的勢能與流動性優勢。

籌謀上市

嚴格來講,曠視爲上市籌謀許久,早至2018年初便有風聲稱曠視籌劃赴美股上市,怎料國際關係波詭雲譎,曠視改道港股的消息隨之見諸報端。在此次招股書真正落地之前,曠視早期投資人已率先實現退出。

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8月,聯想之星與聯想創投參與其數百萬元天使融資;2013年7月,創新工場參與其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2015年1月,啓明創投與創新工場參與其4700萬美元B輪融資;2017年10月,曠視完成總金額爲4.6億美元的C輪融資;其後跨過近兩年時間,於今年5月完成總融資額約7.5億美元的D輪融資。

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招股書中估值計提猛增說明老股東資金接近到期,存在變現壓力。招股書稱,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公允價值,由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5.74億元增加792 .2%增至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51.214億元,主要是由本公司估值持續上升得來。

天眼查顯示,今年5月16日,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人關係中,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諮詢有限公司(即聯想創投)、天津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貝眉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爲李開復)、上海雲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由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集團100%控股)退出股東行列,李開復 、 螞蟻金服韓歆毅 、 王明耀 、 唐文斌及楊沐退出董事行列 。退出時間是在7.5億美元D輪融資發生後不久,業界猜測退出股東行業的早期投資機構藉由D輪融資實現退出。

針對於此,曠視方面迴應稱,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八年時間,保持高速健康發展,工商信息變動爲正常調整,常規性集團內部結構優化。集團層面沒有股東退出,所有戰略性股東與曠視保持良好的合作,堅定支持曠視發展,特此聲明。

此外,曠視招股書《董事及參與全球發售的各方》一節顯示,目前集團執行董事包括印奇、唐文斌、楊沐、王海桐。

那便指向另外一種可能——提前搭建VIE架構,爲登陸海外資本市場做準備。招股書顯示, Max Dynamic Group Limited於2018年1月2日在英屬維京羣島註冊成立,曠怡香港有限公司於2018年9月24日在香港註冊成立,Megvii Technology (HK) Limited於2013年2月19日在香港註冊成立,Megvii Technology LLC於2017年4月1日在美國註冊成立,均系曠視科技直接全資子公司。

曠視招股書顯示,爲取得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許可證,2019年5月16日,天津聯想之星、納遠明志、北京貝眉鴻及上海雲鑫分別向印奇、唐文斌及楊沐轉讓北京曠視7 .5%、0 .94%、0 .19%及25%股權,代價分別爲人民幣3.34百萬元、0.418百萬元、人民幣0.085百萬元及11.13百萬元(經參考獨立估值報告釐定),其後不再持有任何北京曠視股權。

風險依舊

曠視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7年與2018年,曠視科技營業收入分別爲人民幣0.678億元、3.13億元、14.27億元,虧損額分別爲人民幣3.43億元、7.58億元和33.52億元,虧損持續擴大。其中虧損額度自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六個月的人民幣7.289億元增至截至2019年同期的人民幣52億元,曠視方面稱,主要是由於優先股的公允價值變動及持續的研發投資。

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2018年研發投入超過6億元,2016年與2017年研發投入分別爲7820萬元、2.04億元,近三年研發支出佔當年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爲115.3%、65.6%及43.0%。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此前曾表示,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了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在港交所的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爲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公司價值越大,這項“虧損”值反而越高。IPO之後優先股轉爲普通股,這部分虧損就消失不再計入報表。2016年上市的美圖、2017年上市的易鑫、2018年上市的小米,都曾遇到過這個問題。

此外,曠視科技計劃以A類、B類股份形式進行發行,其中螞蟻金服、馬雲、淘寶中國持有衆多股份:IPO前,印奇持股8.21%,唐文斌持股5.9%,阿里巴巴透過淘寶中國間接合共持有已發行在外股份14.33%,螞蟻金服通過過全資子公司間接合共持有已發行在外股份15.1%, AI Mind持股5.57%,Machine Intelligence持股6.19%。整個阿里系在曠視持股比例中佔比達到29.43%。

曠視招股書中風險一欄顯示,行業風險因素方面,公司經營所處行業日新月異,經營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且在多個主要業務領域面對競爭,人工智能技術在不斷髮展,倘公司未能在現有或日後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則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或會受到重大且不利影響。

另外,與業務有關的主要風險因素方面,招股書顯示,第一,公司經營歷史有限,因而難以評估業務及前景;公司大力投資研發,短期內或對盈利能力及經營現金流量產生負面影響,亦未必實現預期結果;第三,公司經營所在行業的政府政策及政府支出的不確定因素和變動可能會對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第四,公司無法控制政府給予的經濟獎勵金額數量;第五,針對華爲及多家非美國聯屬公司的出口管制及經濟或貿易限制可能影響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

面對經營方面的壓力,印奇在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稱,爲任何一個行業提供完善的人工智能技術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力求一次進入一個垂直領域,並在其中取得成功。如果無法在一個垂直領域取得成功,就不可能擴展到十個垂直領域。曠視始終認爲,只有商業應用的成功,才能爲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後備動力。所以,曠視目前專注於將已涉足的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和供應鏈物聯網等垂直領域做好、做深、做透,再向其他方向擴張。

變現承壓

然而,AI類創業公司在商業層面不論估值多高,仍面臨着與實際場景落地結合、以及變現盈利的難度。

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毛利率增長趨緩,其在業績期內,於2016年、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毛利率分別約爲31 .0%、52 .1%、65 .2%及64 .6%。

曠視方面稱,由於實施業務模式方面經營歷史有限,於業績期內歷史毛利率未必能作爲日後毛利率的指標,也無法保證毛利率能維持與業績期內的水平相若。具體而言,曠視計劃擴展硬件解決方案組合及軟硬件綜合解決方案,但利潤一般不及純粹的軟件解決方案。該等產品組合變動或會導致我們毛利率下降,對財務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另外,曠視方面稱,曾於業績期內經營活動產生負現金流,倘若無法以適當條款獲得足夠資金持續爲營運提供資金,曠視的業務、財務狀況及前景可能受到重大且不利影響。

過去,曠視已於業績期內錄得經營活動現金大額流出——2016年、2017年、2018年及截至2019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分別錄得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淨額人民幣113 .3百萬元、150 .8百萬元、718 .6百萬元及674 .8百萬元,主要是由於大量投資於研發工作,以進一步增強解決方案。

未來,曠視計劃繼續大量投資於研發、銷售及營銷工作。然而,有關投資通常需時彌久方見回報。因此預測近期會繼續錄得經營活動現金流出淨額。持續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成本可能會進一步對現金持有量產生不利影響。。

與產業場景具體結合、促進變現轉化的壓力之下,與巨頭公司合作成爲重要選項。此前印奇曾表示,曠視與螞蟻金服有非常好的合作,且合作很多年。曠視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廣泛的客戶羣,也希望和螞蟻金服合作更深,所以,螞蟻金服投資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另外,截至最後可行日期,聯想透過兩家全資子公司間接持有曠視已發行在外股份1.2%,雙方建立合作伙伴關係,在智能個人設備、智慧城市管理以及智慧物流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

此前,印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互聯網巨頭更大的優勢在於擁有場景,而如今,按照優勢資產不同,可以大致將所有公司分爲三類——資產型、運營場景型、以及技術型。在他看來,之前巨頭能夠輕而易舉吞併的創業公司,雙方共性就是均爲運營型,而曠視更多關注的是如何通過科技製造工具、來賦能運營型公司。

因此,曠視與巨頭企業之間,天然具備互補關係、而非競爭性,過去互聯網大小公司均涌向相同賽道、場景,爭奪用戶,競爭自然會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