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多輸”非所取,合作共贏是正道

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2月18日閉幕。會議討論了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等全球安全議題,並圍繞氣候變化、疫情流行、人工智能等領域話題展開討論。會議對導致“多輸”困境的現有國際秩序進行了反思。

正如外界解讀的那樣,慕安會主辦方12日發佈《2024年慕尼黑安全報告》以“多輸”爲題,認爲後冷戰時代關於和平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樂觀主義已經消散,世界面臨陷入“多輸”局面的風險,反映出歐洲國家近年來在安全和經濟利益受到衝擊後的焦慮心態,而這一局面很大程度源於部分西方國家自身的政策立場:即美西方“零和博弈”思維,片面強調相對收益。

我們看到,報告給出“診斷”卻鮮有“藥方”。對於如何走出當前的困境,報告給出的方案卻是:跨大西洋夥伴和“志同道合國家”在投資國防和威懾的同時,有選擇地與“政治志趣相投的國家”追求互利。

因而,一方面,我們再次看到了美西方安全觀的狹隘和自私。美西方領導人大談“我們-他們”式的安全觀,說“自己的安全、盟友的安全,而不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安全”。依然延續着維護霸權紅利和主導地位的慣性思維,把意識形態劃線、強化同盟關係以及打壓異己作爲保護自身安全的救命稻草。

美國副總統哈里斯稱,美國的全球領導和盟友關係是美國人民的直接利益所在,也是美國安全和繁榮的保障。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強調,儘管世界越來越危險,但北約會“越來越強大”。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更是露骨地拋出“餐桌菜單論”:“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就可能會在菜單上”,展示出信奉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美式饕餮政治外交邏輯。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美西方對人類全球利益的漠視。美西方重金投入軍費而忽視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挑戰就是明證。不斷增加軍費開支,這既大幅增加了軍事行動帶來的碳排放,又擠佔了本可以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

“預計今年將有18個北約成員國的國防投入佔比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而2014年達到這一佔比的僅有3個成員國。”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慕安會召開前夕表示。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軍費開支已達創紀錄的2.24萬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擁有31個成員國的北約。在第60屆慕安會期間,美西方持續拱火烏克蘭危機,加強對烏克蘭的軍事、資金等支持,被會場外多場抗議示威活動指責爲試圖將俄烏衝突長期化,從中牟利,使戰爭的外溢效應導致多輸局面。

而對全球氣候變化正在突破關鍵“防線”,對經濟、社會造成的影響不斷增加的事實,美西方卻在逃避應有責任。研究顯示,全球約90%的過量碳排放源自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美國、澳大利亞等高收入國家,即使是收入水平最低的10%的個人,其碳排放量也是印度、巴西或東盟地區最貧困的10%的個人碳排放量的6至15倍。然而,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哥本哈根大會上,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歷史責任的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但至今尚未兌現。

可見,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主任馬克·萊昂納德曾撰文指出的所言不虛,西方主導的零和方式的問題在於,它可能會使解決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西方憑藉對海洋的控制塑造世界,確立了以其爲中心、由其主導的世界秩序,掌控規則制定權、資源分配權和國際話語權。美國則在這一不平等世界體系中掌握着霸權。而隨着英國“脫歐”,美國撕裂,民粹主義,種族矛盾、仇恨犯罪,一連串國際地緣政治衝擊令西方失序,說明西方主導的舊秩序已跟不上時代腳步。

歐洲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霸權體系”正迅速衰落,“全球南方”羣體性崛起,迫切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多極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作爲發展中國家、‘全球南方’的一員,中國一如既往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正是針對當今世界一系列現實問題、重大挑戰、突出矛盾給出的中國方案。

在慕安會中國專場,中國發出了明確信號,中國將堅定做動盪世界中的穩定力量。要以互尊互信推動大國合作,以對話協商應對熱點問題,以團結協作加強全球治理,以開放互利促進全球增長。中國強調應堅持開放包容,不搞封閉排他;應堅持協商合作,不搞衝突對抗;應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唯我獨尊;應堅持追求共贏,堅決避免“多輸”。

中國始終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爲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國際社會在合作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的和平與繁榮。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