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爺爺教跳舞 小朋友說「纔不是這樣」

雲門舞集創辦人池上的孩子以十堂課學會林懷民代表作《薪傳》裡的〈耕種與豐收〉段落。(臺灣好基金會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今年邁入15週年,過去經常到藝術節演出的雲門舞集也剛好滿50週年,臺灣好基金會與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邀請雲門重返池上演出。(臺灣好基金會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雲門舞集創舞者以天地爲舞臺,在戶外演出,也需要克服颳風、下雨、出大太陽等考驗。(臺灣好基金會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代表作《薪傳》裡的〈耕種與豐收〉段落,展現和土地連結的原生力量,今年3月有素人跳的版本,10月又出現池上小朋友跳的版本,特別的是,由林懷民親自教學,小朋友以十堂課學會這段舞蹈演出,成爲「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的彩蛋,令觀衆驚喜。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今年邁入15週年,過去經常到藝術節演出的雲門舞集也剛好滿50週年,臺灣好基金會與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邀請雲門重返池上,藝術總監鄭宗龍特別將《天光.霞》打造池上專屬版,而彩蛋的〈耕種與豐收〉,則是由池上國中與福原國小、萬安國小的學生共同完成。

〈耕種與豐收〉段落是使用作曲家李泰祥的音樂,舞蹈動作表現農民插秧時彎腰後退行走的模樣,有趣的是,林懷民在教學時,特別告訴小朋友這個典故,說明舞蹈動作靈感是來自耕作時插秧的動作,小朋友也可愛地迴應,「現在不是這樣了,都用機器插秧了。」

鄭宗龍表示,他也曾跳過全版的《薪傳》,很佩服這次的小朋友們可以完成難度這麼高的舞作。

而這次他打造的池上專屬版《天光.霞》,舞者們以天地爲舞臺,少了燈光和舞臺設計,有自然燈光和稻浪,但舞者也需要克服戶外舞臺的變動因素,有時出太陽時,地板燙到腳會破皮,陰天颳風時,又需要克服強風,在舞臺上穩住自己,跳完整部作品,是雲門舞者另一種舞蹈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