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復排《薪傳》 獻給失落的青春

《薪傳》由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如圖)1978年編創,描繪先民渡海來臺打拚精神的經典舞作。(張鎧乙攝)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右二),曾是過去《薪傳》海內外巡演的主要演奏者之一,這次他也迴歸演奏。(張鎧乙攝)

45年前的舞作《薪傳》和現下社會之間如何對話和溝通?林懷民表示,這部作品是獻給失落的青春,回顧疫情三年,有一部分的年輕人因爲都在線上讀書、沒法參加畢業典禮和旅行、沒法自在伸展自我,戴着口罩生活,可能還沒見過同學真正的模樣,有三年的青春不見了,「現在重排這支舞,除了展現50年來臺灣培養的舞者模樣,也是獻給疫情三年來,有一羣年輕人失落了三年的青春,這支舞也許可以激勵、安慰他們。」

林懷民在《薪傳》一書新序中指出,當時他請舞者講自己的家族史,許多人必須回家問父母或祖父母,才瞭解長輩走過的路。幾乎所有的家庭都經過艱苦打拚的歲月,而且仍在奮鬥。所以他決定用這個舞向祖先致敬。舞作以上香開啓,把香插到香爐後,舞者脫下時裝,化身先民,展開〈唐山〉、〈渡海〉、〈拓荒〉、〈播種/豐收〉與〈節慶〉的歷程。

林懷民回憶,這部作品也呈現了他的鄉愁,1978年他拿了洛克斐獎學金到紐約遊學,「當時中國和美國密切往來,作爲一個在紐約的臺灣人,有自己的焦慮;舞作首演那天,還遇上美國宣佈要跟臺灣斷交,這完全不是我可以料想的事情。」

林懷民在這篇名爲《吶喊與突圍》的序中特別提及音樂部分,「那幾年,我編舞有嚴重的文字障,務必說清楚講明白。我想到陳達。希望他能用〈思想起〉的曲調講述先民渡海拓殖臺灣的故事,作爲舞段中的間奏。十一月底,邱坤良慷慨仗義,遠赴屏東,轉恆春,把七十四歲的陳達帶到臺北。進了錄音室,老先生問:『沒酒怎麼唱?」幾口米酒,幾粒花生米後,陳達撥彈月琴,滔滔不絕即興開唱,從『祖先鹹心啊要過臺灣』起,唱了三個多小時。我說,可以了。老先生答道:『還沒唱蔣經國呀。』唱完蔣經國和十大建設,陳達陡然以『臺灣後來好所在,三百年後人人知』漂亮作結。我們這些年輕人震驚得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