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流量與收入雙降,基金大V"風光"不再

私域流量的運營正在面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困境。一批基金內容的創作者,已經感受到了寒意。

流量與收入雙降

“現在內容越來越難做,點擊量也越來越差,部分粉絲後臺留言也總是攻擊性很強。”A先生是一位2021年起號的“90後”基金博主,最近他對券商中國記者講述了正在面臨的困境。

2021年時,他初出茅廬切入基金內容賽道,以科普類長視頻爲主,最高點擊量曾突破百萬,作爲一個新號在自己完全沒有進行商業推廣的情況下,接到多家行業內頭部玩家的廣告邀約,而最近一年多來,他不僅更新頻率明顯放緩,點擊量也大幅下滑,最近幾期視頻點擊量均不超過10萬,廣告邀約也無從談起。

事實上,A先生的情況並非孤例。據券商中國記者觀察和了解,多數基金大V在2023年均出現了閱讀量與收入的雙雙下降,頭部玩家也未能倖免,不少中小玩家更是陷入艱難維繫的狀態。

“財經內容輸出本質上也是個週期行業,現在市場行情不冷不熱,廣告收入也出現下滑,大V的輸出動力自然不足。”一位自媒體從業者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行業下行,個體基本不會逆勢做出多大的動作,不過,他認爲熬過週期底部,市場信心仍會恢復。

“2023年我發現一個現象,凡是能火出圈的KOL(在某個領域擁有一定影響力的人)都是在曬自己虧多少錢。”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享了他的觀察,他表示,自權益市場震盪加劇,多數基金賺錢效應減弱以來,許多他此前關注的知名財經大V的閱讀量均出現明顯下滑,而新出圈的博主多爲與粉絲分享自己虧錢經歷的“共情派”,如某第三方平臺有博主曬出自己實盤買基金虧損達百萬,經常在平臺和粉絲互動分享心情,粉絲數量積攢至50餘萬。此後,該博主憑藉粉絲基礎切入直播帶貨領域,目前粉絲數量超過百萬。

基金大V被“收編”或成趨勢

目前,擺在很多像A先生一樣的財經自媒體人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是,職業生涯該何去何從?繼續耕耘自媒體賬號等待市場回暖,還是更換賽道去機構任職?

A先生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此前曾有第三方機構向他發出了邀請,他對此感到十分猶豫,目前的確面臨着自媒體收入大打折扣需要重新考慮職業生涯的問題,他本人此前並非金融從業背景,很想去機構平臺補充一下相關知識和背景。不過,他也在猶豫轉型之後可能存在的各方面的不適應。

一位從自媒體跳槽到機構的人士表示,他入職之前,公司督察長曾和他有過一次談話,強調了合規意識一定要擺在最前面,“進入一個行業就要接受這個行業的規則,如果連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達到,說明不適合這個行業。”

據悉,目前已有多位自媒體大V加盟基金公司,或是掛靠第三方機構。其中一位對記者表示,財經大V被“收編”可能是一個趨勢。在他看來,目前有很多財經大V的商業模式是有問題的,比如做各種付費內容,賣知識星球等,因爲監管越來越嚴格,如果不能掛靠機構,後續的展業是越來越難的,而且風險越來越大。當然,他同時表示,這不代表所有人都會進機構,有些人可能開闢出細分賽道的新打法。

如何形成雙向賦能?

當然,財經自媒體人加入機構如何實現雙贏,仍然需要持續探討。

此前,大V與金融機構合作投顧僅一年就“分手”一事曾引起業界熱議。在監管部門於2021年11月下發《關於規範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後,許多大V加入持牌公募、券商,完成轉型,此後出現了一些短暫磨合後又“分手”的例子。

彼時有大V認爲,機構可能受限於各種規定,也受限於傳統資管思維,對於投顧中的“顧”缺乏一些好的做法。也有機構人士表示,機構方面存在的顧慮主要包括,擔心大V的持倉策略和公司的策略並不完全一致,從而產生難以管理、兼容性難保證的問題,以及部分客戶可能是衝着大V才購買的投顧服務,而非公司本身,這部分客戶的留存以及如何保證客戶體驗也是一個問題。

目前來看,兩者之間的磨合仍在進行中。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招募內容人才,打造和推廣自身IP是當前多家公司的打法。

“公募產品不同於一般產品,一般產品,比如口紅色號好看與否,是個很主觀的判斷,但是公募產品的業績幾乎沒有主觀評價,評判標準非常客觀。”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客戶對產品的認可程度最終還是取決於產品本身。站在他的視角來看,引入大V進入機構,更主要的是幫助公司更快地去理解客戶的真實需求,因爲大V是真實面對過C端粉絲的,能夠比較直觀地去了解一些潛在客戶在想什麼。

責編:戰術恆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