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宇重視轉型正義與歷史意義 教育局:各校民主機制妥善處理

臺中議員林德宇希望教育局在處理蔣公銅像時,能夠重視轉型正義歷史意義。(陳世宗攝)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上週公佈全國公共空間威權象徵處理進度,臺中市議員林德宇22日在議會質詢中指出,臺中市共有91處公共空間威權象徵,其中50處屬於校園中的兩蔣銅像,他希望教育局在處理時能夠重視轉型正義的歷史意義,並藉由此過程重新賦予這些銅像公民教育的意義。

教育局強調,臺中市轄內學校兩蔣塑像共52座,目前已處置10座,尚餘42座;教育局將請各校依校園民主機制妥善處理,或請學校於新建校舍或老舊校舍改建時,納入校園整體規劃考量,使校園規劃及轉型正義同時實踐。

林德宇表示,根據促轉會統計,臺中市共有91處公共空間威權象徵,在全國縣市中排名第三,僅次於臺北市桃園市;而91處中已處置或已同意處置者共有22處,已處置或已同意處置比例爲24%,略低於全國地方政府平均的31%,在全國22縣市排名中後段的15名。

林德宇指出,促轉條例第五條寫得很清楚,「爲確立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否定威權統治之合法性及記取侵害人權事件歷史教訓,出現於公共建築場所紀念緬懷威權統治者之象徵,應予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置之」。

林德宇說,臺中91處威權象徵中有50處是位於校園空間的兩蔣銅像,50處中則有13處校方已處置或已同意處置,其他學校大多也已進行現況調查,有的是規劃於未來進行其他校園景觀工程時一併處理 ,有的則是暫置。

林德宇表示,校園轉型正義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他詢問教育局長楊振升,是否對此課題有所瞭解?教育局長楊振升表示,校園中的這些銅像將藉由新建校舍或老舊校舍翻修等工程,考量校園的整體規劃一併處理,也會尊重並配合各校的民主機制。

林德宇表示,促轉會主委楊翠也提過,處理威權象徵不是一聲令下拆除而已;他強調,「處置」不見得是拆除,讓社區認養或是景觀融合也是一種處置方式,重點是在處理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威權象徵代表的歷史教訓,並重視公民的參與討論,這纔是轉型正義的目的,他希望教育局長及各校校長能夠爲此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