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繼承者們》 2人赴美術學院修愛情學分

梁祝繼承者們》裡,梁山伯祝英臺不再女扮男裝、不會殉情,而是進到美術學院,讓十八相送變成18堂美術課,並透過美術修習愛情課題。(非常林奕華提供)

香港導演林奕華以梁山伯與祝英臺討論性別與愛情議題。(楊彩成攝)

林奕華表示,藝術和愛情的共通點在於,都是投到一爐火中,最後提煉出一個精神價值出來,而梁山伯和祝英臺他們學的不是藝術課,是活生生的戀愛課。(楊彩成攝)

千古傳頌的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如果發生在現代,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呢?香港導演林奕華編導作品《梁祝的繼承者們》,讓梁山伯與祝英臺不再女扮男裝、不會殉情,而是進到美術學院,讓十八相送變成18堂美術課,並透過美術修習愛情課題,5月初在臺北演出。

林奕華表示,選定「梁祝」題材有個很大的原因年少時曾有的性別朦朧意象,那時他14歲,曾短暫來臺就讀寄宿學校學期校方把他安排與高三男生同宿,林奕華說:「可能因爲我先天的陰柔特質,年紀又特別小,讓許多高三學長還會爲我爭風吃醋,當時不知道這是什麼,只覺得是一段有點好玩的歲月。」

1974年林奕華返回香港,正好遇上邵氏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重新上映,「梁山伯與祝英臺真是太前衛了,怎麼會兩個女演員,一個扮演男生,一個飾演女扮男裝的女生,這樣子到底梁山伯愛上的是男生還女生?祝英臺也是,她是以女兒之身愛着梁山伯,還是以扮成男裝的自己而愛着梁山伯?」林奕華大感震撼,42年之後,他決心把這個疑問搬上劇場

「每個人的內在都同時有陰性陽性特質;現代有很多梁山伯不能讓祝英臺知道他內心女性,刻意地壓抑自己陰性部份,因此當祝英臺遇見梁山伯時,會發現梁山伯一直無法打開他自己;但是梁山伯卻又無法抗拒祝英臺的吸引力,非常矛盾。」

《梁祝的繼承者們》一點也不悲情,而且很「藝術」,場景設定在美術學院,梁山伯和祝英臺仍是同窗同學,林奕華用藝術譬喻愛情,像是透過西洋油畫技法中的「明暗對比」,譬喻爲「暗戀」中不能表態、只能在暗處觀察喜歡的人的心情;用「畫像」譬喻爲每個人探索自己;用需要細膩畫工的「靜物畫」譬喻爲「在愛情裡不要害怕徒勞」,因爲最終被畫的「靜物」或許會腐朽,但是畫下來的畫會永存的。

而梁祝故事裡經典哭墳段落,林奕華則是把美術館譬喻成「墳墓」,最後梁山伯到美術館看着祝英臺所繪製的《梁山伯》畫像,憑弔遺失的愛情。林奕華表示,這也是他最爲觸動的段落,他說:「梁山伯讓祝英臺知道自己拒絕她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爲她不夠好,而是因爲祝英臺勇於作自己的表現,令梁山伯倍感到自卑心態。」

林奕華說:「藝術和愛情的共通點在於,都是投到一爐火中,最後提煉出一個精神價值出來,而梁山伯和祝英臺他們學的不是藝術課,是活生生的戀愛課。」《梁祝的繼承者們》將於5月5日至8日在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