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創合作空間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海峽兩岸青少年創客大賽日前在上海舉行,是值得關注的一場兩岸青少年創客交流互動。青少年同場競技,碰撞出的創意「火花」,可謂兩岸緊張局勢中難得的溫情。

臺灣科創氛圍濃厚,相關教育遍地開花。大陸方面則在逐漸發展中。目前,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的科創孵化基地吸引了許多青年帶項目加入。學生素質教育也明顯朝着科技、創新的方向傾斜,如在《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中,科創類賽事佔據半壁江山。

雖然大陸現行的科創培育仍有其侷限,但透過本屆大賽可看出,在AI時代,大陸青少年創客正在逐漸追上臺灣。一方面大陸展現出學科專業訓練的嚴謹紮實,另一方面如臺灣主辦方代表、逢甲大學副校長唐國豪所言,「(兩岸青少年)想法自由奔放的差異近年來已經漸漸沒那麼明顯了」。這傳達出一個重要的信號,兩岸青少年創客水準差異大的時代已經結束,創客交流合作將更加高效。

隨着科技新潮流洶涌來襲,面對AI、量子技術、虛實融合、生物大數據等科技新趨勢逐步升級,交流合作遠比單打獨鬥更有競爭力,兩岸青年創客也不例外。如今在兩岸創客界小有名氣的徐韜,此前在臺大唸書期間曾三次休學進行網路領域的創業,可都不溫不火。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更大的網路市場空間,徐韜到北京中關村,和大陸青年組成「兩岸團隊」,創立網約工作平臺「小包智工」,爲企業商家解決靈活用工難題,爲工作者提供靈活就業機會。目前,該平臺註冊總量接近100萬,活躍量大約10萬,業務覆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

徐韜西進的成功,關鍵在於兩岸青年創客交流合作的背景價值。其一,臺灣軟體創新發展的氛圍和體量有限。在美國談惠普、戴爾等硬體公司的時候,臺灣在談鴻海、臺積電,在美國、大陸進入Google、IG、Tiktok、小紅書時代,臺灣還在談這幾家公司。在網路領域,臺灣在移動革命時代已然落後。

智慧手機上常用的APP如Line、亞馬遜、蝦皮購物等,都不是本土品牌。相較之下,大陸的網路服務,如電商、外賣、數字支付、公交乘車、社交媒體等軟體豐富且發展迅速。爲取得更多與前沿軟體科技創新人士交流機會,不少青年創客不甘心陷於臺灣網路創新氛圍困局,西進大陸交流合作的不在少數。

其二,西進大陸交流合作有想像空間。

2015年以來,大陸設立了數十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包括園區、學校、創業孵化器、企業和社會團體等各類平臺,且部分平臺由臺青負責運營管理。據報導,目前有77家在運營,截至2022年底,累計服務和入駐臺青投資企業和創業團隊4900多個,吸納實習就業創業臺青近25000人(次),累計超20萬人(次)參與基地和示範點開展的交流活動。

雖然疫情使兩岸交流「停機」至少2年,但兩岸青年的民間往來從未冰封。如2022年,寧臺大學生青春修煉營、臺灣大學生廣州實習體驗活動、創業武漢·臺青說吧、兩岸(川渝)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等,兩岸定期互動機制下的專題活動持續開展。面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兩岸青年創客正迎來共同推動新技術進步的機遇。而增進兩岸青年互動,也有助於緩和緊張的政經掣肘氛圍,對維護兩岸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爲大陸資深時政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