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沒互信 臺港怎麼有空間

臺北辦事處入臺證辦證大廳。(中新社)

因港方提出類似「一中承諾書」的條件,使我駐港官員派不出去,簽證到期也無法續留,這反映了兩岸嚴重缺乏互信,原本心照不宣的政治默契,走到必須攤開來講的局面。從前年引起反送中運動的陳同佳案,到駐港人員問題,再加上《香港國安法》的實施,都讓情況更不樂觀,也再再印證,當兩岸沒了互信,臺港的互動就會失去空間。

去年臺港在陳同佳案,有過一回合的角力,因司法管轄權和司法互助都帶有主權象徵,牽涉到敏感的官方互動。然而兩岸關係的大氣候,牽動着臺港互動的小氣候,當北京中央決定中斷與臺灣的官方聯繫,香港做爲地方政府,自然也得遵照辦理。

大陸前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1995年曾發表《香港涉臺問題基本原則與政策》(錢七條),其中第七條提到,臺灣在香港的機構及人員可繼續留存,但須遵守《基本法》、不得違背一中原則。

馬政府時代兩岸有互信,一中原則這類的話,不用掛嘴邊講,也可以照常派任;蔡政府上臺,不接受九二共識,雙方互動的政治基礎不在,港方因而將當年的「錢七條」搬出來,白紙黑字要臺灣「畫押」。

到底是誰在改變現狀?可以說臺灣在政治態度上改變現狀,香港則因臺灣的態度轉變,在執行層面上改變現狀,增加了額外的政治條件。

不只臺港互動,最近大陸國臺辦在繼對臺扣上「以疫謀獨」的大帽後,又新冒出「以武謀獨」的說法,因爲臺灣買了美國武器,然而明明馬時代也有向美國買武器,可見關鍵就在於雙方有沒有政治互信,如果有信任,做什麼都不會往臺獨方向想,若沒了信任,則會被放大檢視,無限上綱,做什麼都會被解讀爲「謀獨」。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說,「我們願意爲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爲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可預見若雙方持續僵持,我駐港機構的空間,還將繼續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