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回憶錄》重點曝光:兩岸應推動政治對話、追求最終和平

前副總統連戰。(本報資料照)

《連戰回憶錄》將於17日出版,除了還原2005年「和平之旅」及連胡會、連習會等歷史場景,更對兩岸和平提建言。(連戰辦公室提供)

前副總統連戰17日將出版《連戰回憶錄》,畢生致力推動兩岸和平的他在最後篇章對兩岸關係提出建議,力主「兩岸應該推動政治對話、追求最終和平」,並強調「和平」與「發展」是兩岸關係最關鍵的課題,必須以人民利益爲依歸,羣策羣力共同因應。

連戰說,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至今沒有終止跡象,很多國際媒體目睹慘狀都擔心臺灣成爲「烏克蘭第二」,甚至稱「臺灣海峽是世界最危險區域」。國際社會對危局看得很清楚,反倒臺灣內部輕忽的態度讓人吃驚,美國則要求臺灣增加對美軍購、加強自衛力量,以至推動役期延長。

他強調,兩岸的政治難題,無法完全從國際介入得以解決,關鍵還是「兩岸間務實的面對」。維持政治現狀維持需有「彼此都是中國人」的認同,否則兩邊現狀一點一滴在改變,終有擦槍走火的引爆點,不能不防。兵兇戰危不該是兩岸人民的選擇,也不該是被迫走上的際遇,「在和平環境追求發展纔是正確道路」;對於化解政治對立與難題,「政治對話已是兩岸間逃避不了的一條路」。

連戰說,兩岸的和平發展,特別是涉及「兩岸和平協議」的談判與架構的過程,需要兩岸人民共同關心、討論及參與,也要嚴肅體認:這不僅僅是兩岸高層領導人個別所能決定,也不僅是兩岸任何政黨的歷史任務及責任,更不是國際強權能干預和阻撓,最關鍵的是,「應訴諸兩岸人民意志與決心」。

他始終認爲兩岸問題是綜合性與歷史性的問題,儘管現階段兩岸經濟問題很重要,但不能迴避政治問題,因爲不可能把兩者完全分開,必須務實面對,這是執政者的責任。

連戰說,將來兩岸面臨的和平協議中的重大課題,例如「結束敵對狀態」、「兩岸政治定位」、「臺灣的國際參與」及「對待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等,都應在條件成熟下逐步展開對話與協商,這纔是真正掌握兩岸發展的最重大戰略目標。

連戰呼籲北京當局,開啓兩岸政治對話的前提是「必須務實正視1949 年後,兩岸分治以來中華民國政府存在的政治現實」,這是翻不過的一頁,只有在此政治互信下,政治對話才能開展,進而開創未來。

連戰指出,從2005年和平之旅後,在國民黨重新執政的八年間,兩岸都以「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爲考量,直到2013年2月胡錦濤卸任中共國家主席。事實上,在胡卸任前,中共已希望兩岸能邁向另一階段,進入政治協商。但當時馬英九總統並不十分認同,甚至在同年 4月21日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公開強調:「兩岸政治對話,何必急?」兩岸過去談到十項協議,多少碰到政治問題,但都解決;若特別要進行政治對話,「那要談什麼?」

他說,當時馬英九也解釋:過去五年的經驗,證明兩岸可和平地發展下去,若要在政治上做什麼,臺灣的時機還沒成熟,雖然許多人一再表示兩岸應政治對話,但沒人真正說清楚具體談什麼?既然大家沒有一致意見,「那又何必急」?

連戰指出,他曾說兩岸事務哪一樣是單純的經濟?每樣都有政治的影子在,政治是避不開的;「今天不做,不是沒有能力做,而是抱着逃避,以免吃力不討好的心態,那是不對的」。2013年2月24日,他和新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見時也觸及此問題,當時雙方都同意固然「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但不能全然不面對政治,既然如此,也可先從政治層面中「先易後難」的來做。

他說,他也曾與馬英九總統談及此一問題,例如目前固然無法簽訂和平協議,但不必迴避,兩岸可先由學術單位、智庫等廣邀專家學者舉辦論壇,先集思廣義。他也認同馬英九提到「堆積木」方式,就是一步步地先創造氛圍環境,等主客觀因素齊備再做也是一途。

連戰說,就史實及現狀,中華民國的率先開國存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後起,都是事實。臺灣是多元化社會,無論力求兩岸統一或臺灣獨立,最重要的前提,一定要爲人民生計、子孫福祉,尤其政治人物、國家領導人更要以人民爲先。

他指出,2000年他就提及「簽訂和平協定,保證長期穩定關係」,主張在對等及確保我國家權益的基礎上籤訂兩岸和平協定,並商定以某機制確保和平協定的執行;在兩岸關係方面,我們追求的中程目標是「全面正常化」,唯有「和平協定」才能反映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的事實,也纔是兩岸關係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終止敵對狀態協定」或「停戰協定」僅表示「暫時停止戰爭」,不保證長期和平穩定。

連戰強調,作爲政府決策者,「尋求和平,維持自主,避免戰爭,永遠是最爲首要的施政考慮」,俄烏戰爭更可得到戰爭沒有贏家的教訓。政治家應看的長遠,而非目光如豆,只見及眼前或考慮選舉;真心期盼有政治家能把上一代留下的歷史問題,在我們這代有效解決。

他說,在臺灣內部,兩岸和平協議的談判與對話絕對會有不同聲音,甚至抗拒。臺灣的未來是臺灣人民不分藍綠、族羣、地域共同關切的課題,兩岸歷經逾一甲子的分合對抗後,此時應平心靜氣、冷靜思考如何開展政治對話,兩岸應揚棄自我中心立場,以理解與包容的態度看待對方人民的利益與情感,先從民間、學者間對話,以開放理性創新思維,站在爲兩岸人民謀求共同幸福着想,必能找到一條道路。

連戰提醒,兩岸儘管政治體制與意識形態有差異,但在中華文化傳承與表現存在高度共鳴,未來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以文化爲紐帶,爲兩岸和平發展開創契機,應是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他說,如何建構保障兩岸和平發展的架構,一直是兩岸有識之士共同追求的目標。但正因兩岸關係的敏感性與複雜性,及政治鬥爭的需要,有的政黨以「抗中保臺」爲訴求,販售「芒果乾」獲得選舉利益,進而抹紅主張交流合作的人「出賣主權傾斜中國」,這是不道德且應被譴責的政治舉動。兩岸除經貿來往,若能進一步從「文化議題」促進彼此的認識與理解,經過時間發酵,纔可能逐漸化解兩岸交往的各種阻力。

連戰說,現階段中國大陸的發展正面臨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的機會與挑戰。他認爲當前大陸最重要的國家戰略,就是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現代化,走向「全面性、平衡性、公平性、實質性」的現代化大國。而從中共過去30多年的改革政策的經驗得知,堅持「和平」就是大陸能夠永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他說,大陸目前對人民提出「共同富裕」的號召,國父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也是以縮小貧富差距追求「均富」爲目標,這應是兩岸當政者爲讓人民普遍過好生活的共同交集,應從各自努力到相互幫助;少堅持意識形態,多訴求民生經濟,何嘗不該是兩岸化異求同的新願景與共同價值觀。兩岸應當好好抓住孫中山先生思想的最大公約數,爲兩岸的和平,中國的未來,走出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連戰認爲,「和平」與「發展」是兩岸關係最關鍵的課題,也是不容逃避的工程,必須羣策羣力共同因應,尤其要理解「人民的意願」及「人民的力量」,因爲兩岸的和平與發展最後仍應以人民的利益及福祉爲依歸,因此必須重視及強調人民的因素。

天下文化出版的《連戰回憶錄》,將於明天上市,2月7日在經國七海文化園區舉辦新書發表會,連戰將親自出席,並邀前總統馬英九、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以及出生臺南市的臺灣史學家鄭喜夫等四人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