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美國大學挺巴運動,直追反越戰示威規模

4日在安娜堡體育場舉行的密西根大學畢業典禮,約有75名挺巴學生抗議者遊行,他們在典禮開始時,高喊口號並走上主走道。(美聯社)

近數月來,美國大學校園興起挺巴勒斯坦的示威,且越演越烈。主要是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在校園內紮營抗爭,警方進入校園取締,引發全美名校的響應,已成爲六○年代反越戰示威以來規模最大的抗議事件。在內外政治壓力下,校方對抗議採取不容忍的態度,近日甚至上演紐約市特警隊架雲梯攻堅,以及洛杉磯警方煙霧彈驅離學生的場面,迄今已逮捕逾兩千人。

此事,可從三個層面觀察。其一,是言論自由,尤其校園的言論自由是否應受限制?言論自由原不應限制,但因校園中反猶與反巴的爭議太過激烈,有些猶太裔學生自覺受到恐嚇,不敢上學。爲此,校外猶太團體和金主們要求學校當局必須採取措施,制止反猶行爲。去年底在國會聽證會上,賓州大學和哈佛大學校長都堅持「絕對的言論自由」,後來卻被迫辭職,讓各校紛紛轉向。

其二,是爲法治。學生佔據校園表達抗議,仍屬言論自由範疇;但哥大學生佔據行政大樓,破壞公物,則涉及違法。哥大校方報案,紐約市警進入校園攻堅逮捕學生,意在執律。對此,美國輿論多認爲學生有不對之處,拜登總統發表聲明,也強調他不同意學生的做法。

其三,是外力介入。紐約市警方表示,在哥大和城市學院被捕的人中,有四成七是校外人士。紐約市長稱這些人是「校外煽動者」,正積極調查他們的身分,但其中不乏參與過「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及「佔領華爾街運動」的熟面孔。目前一個流行的陰謀論是:示威者要製造混亂,逼迫美國外交政策脫鉤以色列。

這場學運,勢必會對美國政治和十一月的總統大選造成影響。首先,這場學運,與一九六八年的反越戰學運有驚人的類似,都是民主黨籍總統正在進行一場不受歡迎的戰爭。當年,是詹森總統正在打越戰;今年,則是拜登總統支持以色列在加薩追殺巴勒斯坦人。當時的詹森與現在的拜登都想尋求連任,民主黨代表大會也都選在芝加哥召開,但因大學校園抗爭激烈,使代表大會成了抗議的焦點。詹森後來被迫宣佈不連任,如今拜登更首當其衝。

不過,兩場學生示威,基本上仍有不同。最大的不同是,當年有徵兵制,年輕人不是逃兵到加拿大,就是在校園裡抗拒徵兵,因爲人人受到影響,因此感染力很強。現今的美國校園政治,環境則比當年更復雜。儘管主流媒體和政治人物,仍然站在反對仇視猶太族裔以及支持以色列的立場,但有網路直播和社羣媒體推波助瀾,對於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而言,卻可能有很大影響。

這場學運,對拜登而言是嚴重考驗,八月的芝加哥代表大會更可能成爲大災難。民主黨現在只能希望,隨着暑假到來,學生六月後將和平散去,不再累積政治動能。同時,鑑於一九七○年國民兵在肯特州立大學槍殺學生的事件,拜登已宣佈不許國民兵進入校園,以免火上澆油。

然而,目前三十歲以下年輕選民對拜登的支持度正急劇下滑,已降至四十五%,只領先川普八個百分點。比起四年前,拜登曾領先川普廿三個百分點,情況險峻。年輕選票雖不至於轉移到川普,但他們可能採取不投票杯葛,這在若干差距小的地區會有關鍵性影響。

拜登稱,他將盡快促成以哈停戰和談,釋放人質,救濟難民,以消弭國內的不滿。但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仍堅持進攻拉法,要徹底剿滅哈瑪斯。如果他真的採取行動,上百萬巴勒斯坦難民將無處可逃,勢必加劇美國的反以情緒。屆時,學生的抗議規模,恐將直追反越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