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預算暴增中的雞肋
海基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八年,海基會的連結詞一直是「已讀不回」。每遇兩岸重大事件,海基會的迴應永遠是「已發函對岸,但對方已讀不回」。疫情期間如此,司法糾紛時如此,海上爭議時更是如此。海基會功能,只剩下「發函」。
從近年預決算書,即可看出海基會的「雞肋」程度。「兩岸溝通協調聯繫交流費」前年編一百萬元,分文未花;去年降爲四萬元,仍一毛錢花不出去。三大業務的文教、經貿和法律,預算也都花不完。但相關預算都照編不誤,文教業務甚至倍增。
最誇張的是人事費,今年比去年多編近二千萬元,平均加薪超過一成,平均年薪直逼一六○萬元。海基會的業務大宗「處理臺商糾紛」,馬政府時期每年處理六、七百件,蔡政府則不到三百件。如此業務量,裁減都不爲過,還能加薪?
海基會宣稱自己「必須承擔責任」;但它承擔了什麼?近來大陸學術團來臺被卡,海基會竟說「交流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基本態度就是「反交流」。如此海基會,好意思談責任、增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