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狀空氣污染物不減反增 環保署稱2因素影響

環保署今天公佈初步「2021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統計。(林良齊攝)

環保署今天公佈初步「2021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統計。(環保署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環保署今天公佈初步「2021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統計,雖然全國測站污染物濃度近5年呈下降趨勢,但其中PM10、PM2.5卻逆勢較去年往上略增,AQI大於100的站日數中、PM2.5也增加,環保署官員說,除了在今年1月至3月中南部地區氣候影響導致累積雨量及降雨日數減少、低風速時數增加外,導致粒狀污染物累積外,而如觀察監測境外污染源的富貴角測站PM2.5的均值也較去年同期增加所致。

但截至今年11月爲止,雖然PM2.5年平均達每立方公尺14.2微克,可望達成全年的每立方公尺15.7微克,但全國PM2.5 AQI(空氣品質指標)小於100的比率達94.4%,相較於目標的95%仍差了一些。

據統計發現,雖然截至今年12月17日爲止,AQI大於100的的站日數達2487日可望比全年的2543再降低,但今年有1370個站日數主要污染源爲PM2.5、已相較去年全年的791明顯增加,環保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說,若再以AQI大於150的「紅色警示站日分析」,發現全年176個PM2.5的紅色警示站日數集中在今年1月至3月發生,推測是受到當時雨量減少、低風速時速增加,在氣象條件上不利於微粒洗除及擴散所致。

至於全年PM2.5濃度上升,環保署空氣品質及噪音管制處副處長王嶽斌則說,以今年1月至4月觀測境外污染源的富貴角測站,較去年同期增加15%,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況。

王嶽斌說,今年度工作目標大多已完成,包括改善國營事業、改善鍋爐排放等,在工業空品測站污染濃度下降,此外,汰換1至3期大型柴油車、老舊機車淘汰等也使交通測站濃度明顯改善,改善河川揚塵、營建業、餐飲業等也使抑散源空污下降,未來將針對區域性及季節性空品不良情形調查其污染來源以具體改善。

至於現行的「空氣污染防制方案」目標並無納入臭氧目標,王嶽斌提及,目前已在擬定第二期「113至116年空污防制方案」,並研擬把臭氧濃度納入目標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