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今年95歲,主席接見他時曾問:有上海,那有沒有下海呢?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在晚年時期選擇了回到自己的祖國,這個漂泊異國大半輩子的老人最後還是迴歸故土,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這件事情曾一度震動中國。

相比於楊振寧先生在中國的知名度,李政道先生就顯得低調許多,甚至有很多中國人不知道李政道是誰,但這絕不是因爲他在物理學上的成績低,作爲在物理學界的世界知名人物,他曾經因爲和楊振寧一起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毛主席曾接見過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如今的李政道已經95歲了,對於這件事情還是印象深刻,他始終對偉人懷着一種熱烈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物理學家李政道

1926年,李政道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世家,良好的家學緣故讓他成長爲了一個品學兼優的人才,在1943年從江西聯合中學畢業之後,他就考入了浙江大學物理系,成功走上了物理之路。

在浙江大學物理系,他遇到了兩個影響他一生的人,一個是“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這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是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的王淦昌,是中國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師從名師,而且又有着極高的物理天賦,這注定他會成爲一個不同凡響的物理學家,1944年,李政道轉入了昆明國立西南聯大讀書,這所學校培養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無數人才,很多聞名於海內外的學者曾經都就讀於這所學校。

當時的中國戰亂頻仍,爲了更好的學習條件,1946年在吳大猷教授的推薦下,李振道遠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物理學大師費米教授。

1955年,29歲的李政道成爲了哥倫比亞大學200多年曆史上最爲年輕的正教授,然而他在物理學。領域上的成就卻遠不止此,他開闢的一個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

1956年,30歲的李振道與楊振寧共同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一起獲得了第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爲了物理領域的世界頂尖科學家。

受到毛主席接見

李政道當時求學海外,其實是想着回到祖國的,但是當時的中國戰亂頻任,再加上恩師的挽留,李政道還是選擇了留在有物理理論研究條件的美國,並在朋友的建議下於1962年加入了美國國籍。

中國成立之後,由於兩極格局的影響,中國和美國在長時間保持敵對關係,李政道回到祖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他心中不可能不思念國家的,可是也回不來。

直到1971年,中美關係破冰,李政道終於看到了回國的希望,1971年7月29日,年近五十歲的李政道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回國的旅程,他與妻子一起,踏上了闊別了26年的祖國,參觀了一些高校和科研場所。

此後,李政道又多次和妻子一起回到祖國。直到1974年5月,李政道夫婦再次回國,住在北京飯館,他的目標依舊是去高校,他始終關心着中國學子的學業問題,但他沒有想到這一次的回國給了他不同的際遇。

5月30日早上,一個陌生的電話打到了李政道所住的地方,他接到通知說是毛主席要見他,接到消息之後他立馬洗漱,在一個小時之後在羅青長,朱光亞的陪伴下來,到了主席的住處。

這個時候的李政道還是有些緊張的,他這一生見過許多的大場面,無論是學術交流還是講課他都沒有緊張過,但這一刻,面對這個改變祖國的偉人,李政道還是覺得有些緊張,他從來沒有想過毛主席會接見他。

毛主席也看出來了李政道的緊張,在和李政道握手之後,他就用一句話打破了沉默的氛圍,也讓嚴肅拘謹的氣氛活躍了起來。

95歲仍記得當年的會談

那一天到達主席的住處,毛主席問李政道:“李博士,你是那裡人啊。”

李政道回答說是上海人,毛主席又接着問道:“你是上海人,有上海,有下海沒有啊?”

一句話直接把李政道問蒙了,他直接老老實實的回答道:“這個,我不知道啊!”

毛主席笑着說道:“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不相稱,下海是個鎮嘛。”就這一句詼諧幽默的話,打破了嚴肅拘謹的氣氛,使得現場的氣氛活躍輕鬆起來,李政道覺得十分的輕鬆愉快。

之後他們又談到了人才培養問題,談到了祖國未來的物理髮展問題,也談到了實踐和理論的關係問題,這次的談話大約進行了一個多小時,涉及到了政治,經濟,物理學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一次談話的經歷很愉快。

後來的李政道一直很關心祖國的發展,雖然人在美國,卻從來沒有忘記過祖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出資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妻子秦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科研輔助基金”,資助了很多大學教育科研事業的發展。李政道爲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爲科學事業的後繼有人,實乃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如今的李政道已經95歲了,他依舊精神抖擻,他始終記得毛主席和他當年的談話,依舊在物理領域做着自己的理論工作,也在培養着中國的科研人才,他還經常到中國的高校上課,雖然人在美國,但是卻一直在竭盡全力的回饋祖國。

小結:

他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他也是30歲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天才,他的一生精彩紛呈,在物理學領域上成就頗豐,雖然出於各種各樣複雜的歷史原因加入了美國國籍,但他卻始終心繫着祖國的發展。

他曾經和毛主席有過一次談話,如今到90多歲,他依舊記得當年的一次談話,他將在物理學領域和中國物理學教育科研事業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他的名字應該被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