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AI技術加速發展,謹防出現兩類壟斷

來源:環球時報

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仍在高速發展。谷歌公司在5月15日舉行的I/O2024開發者大會上,宣佈推出Imagen 3,進一步增強了文本生成圖片的技術能力。在此前的13日,人工智能頭部企業OpenAI發佈了GPT-4o,這一新AI模型除了文本之外還能更好地消化圖像和視頻,並能通過語音與用戶進行實時互動。美國著名投資人巴菲特在最新的年度股東大會上稱,人工智能是一個跳出來的精靈,讓他想到核武器,任何關於該技術的重大決定都會影響到下一代。5月初,美國空軍部長首次乘坐人工智能控制的戰鬥機參與軍演。這標誌着這一試驗性技術進入快速推廣階段。上述這些新動向均表明,人工智能正在滲透到更多社會和安全的關鍵領域,體現出更強的人類替代特徵。

這種發展方向給人工智能的未來帶來更多變數和爭議。未來一段時期,國際社會對於人工智能的討論將轉移到一個新的層面,即該技術是否會對社會政治結構帶來深刻影響。

一種擔憂的聲音認爲,人工智能有可能加劇全球及各國的“技術封建主義”,即加速技術資本的高度集中,形成牢固的階級剝削制度。人工智能將讓大型科技公司更容易積累和控制數據資源與技術專利,將這些資源打造爲類似於封建時代的土地。資源的集中化趨勢加劇了財富和權力的不均,導致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分層加深。這些企業也會將其資源優勢轉化爲政治影響力,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形成新的權力和經濟統治結構。

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也不是聳人聽聞。一方面,在工業革命早期,新出現的製造業、能源技術取代大量人工,讓少數企業迅速積累財富,產生新的工商業階層。新技術很快被運用到軍事領域,助推西方國家的新一輪殖民主義和對外擴張行動,也在西方國家內部形成嚴重的階層分化。這一歷史先例表明,技術進步雖然能夠解放生產力,但也可能帶來新的階層固化。

另一方面,當今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態勢與工業革命有些近似。以美國爲首的少數國家居於人工智能技術生態的核心位置,少數科技巨頭的技術進步速度遠快於其他後來追趕者。美國也將人工智能領先地位視爲重要戰略利益,採取各種手段打壓其他國家。這些非市場化的限制性手段也助長了少數頭部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形成壟斷集團的趨勢,這將很可能造成技術生態畸形發展。

人工智能的“技術封建主義”將給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各國帶來矛盾。在國家內部,“技術封建主義”一旦形成,大型科技公司將不再面臨嚴峻的外部競爭,其創新速度將會被減緩或者控制,限制消費者的選擇權。這些企業將把更多精力放在進一步擴張數據收集和分析之上,有可能更嚴重侵犯用戶的隱私權,甚至利用人工智能去控制和塑造用戶認知。同時,爲了維繫其壟斷地位,大型科技企業也將以更大力度遊說政府,阻止政府反壟斷和社會監督,甚至影響一國的政治運行和選舉。

國際層面上,“技術封建主義”將在西方國家和廣大南方國家之間產生嚴重的經濟矛盾和安全困境。與工業革命後的殖民擴張不同,如今廣大南方國家的數字主權、技術主權意識已經覺醒,對“技術封建主義”的危害有清醒認識。這意味着南方國家不會對西方科技企業的數字擴張視而不見,轉而會採取一些非對稱的方式加以應對。例如,一些發展中國家或採取數字關稅、強制本土化、數據出境限制等方式保護國內數字市場,但這也會對全球自由貿易帶來負面衝擊。同時,由於擔心西方國家的人工智能軍事化,一些發展中國家可能發展非對稱的應對性軍事技術,從而增加軍事摩擦和衝突的風險。

“技術封建主義”表面似乎是技術發展的趨勢性結果,但它實際是人工智能被泛安全化、政治化的結果。政治議題和意識形態因素扭曲了國家間在該領域的正常關係,也形成了扭曲的國際市場。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方向在於打破人工智能領域的陣營化和小圈子。最近,中國和法國就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達成一份聯合聲明,其中突出“智能向善”的理念。該理念強調人工智能發展應服從於人類社會的整體福祉,不應服務於少數國家、少數企業的私有利益。這一理念給全球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注入了正能量。(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