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先生,請勿扭曲事實

報載李遠哲先生在新出版的口述歷史《返鄉記》:「如今對他最多的攻擊是教改會提議廣設大學,造成私校退場等問題。但教改會從未提出此一建議,僅是檢討民間教改團體提議的廣設高中大學,覺得很多大學是私立的,國家應多投入經費辦幾所好的國立大學、增加大學的容量。」又說:「當時教改會建議的是『國立』大學,跟後來的情況並不相同。」

讓我們來檢視一下真相。查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一九九六年底發佈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在「教育鬆綁」的「具體建議(五)高等教育的鬆綁」項下,提出「1.從社會整體及個人需要觀察。我國的高等教育都應繼續擴充…讓私立學校部分自由調節,以適應社會的需求。2.…強化高等教育的市場機能,並提供私立大專學校彈性經營空間」 。

它又在「提升教育品質」的「具體建議(四)提升高等教育品質」項下,提出「1.…爲滿足高等教育需求,高等教育容量的適度擴充允宜持續;其中公立學校的成長宜減緩,私立學校則可以較大幅度擴增…」。甚至在「教育鬆綁」的「具體建議(六)民間興學與辦學的鬆綁」項下,提到「6.…高級中等學校以上階段私立學校之設立採報備制…」。

當年教改會的標準論調是:我國受高等教育的在學人數…與世界各國相較不算太差。但是若只比較大學日夜間部的入學機會(不含專科),則明顯偏低…在結構上,專科生的比例頗高,而大學的容量則偏低,還有擴充的必要。

簡言之,教改會的確沒提「廣設大學」,但卻將之「類抄襲」爲「擴充容量」,而推波助瀾;只不過是沒爲黃武雄主張的「縣市公民大學」背書。

數字會說話。據教育部統計處的資料,一九九六年時大學共六十七所(包括公立卅七所,私立卅所)。但在「四一○教改聯盟」與教改會共同營造的氛圍下,到五年後的二○○一年,大學的數量劇增爲一三五所(包括公立五十所,私立八十五所)。

可怪的是,李遠哲應邀在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二○○一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閉幕式講話時,還說:「我們四年制大學生的比率低於先進國家」,許多在場的人都可以作證。其實當年四年制大學入學比率已近四十%,並不低;而少子化的徵兆已自一九九八、一九九九兩年開始明顯。

一個認真的學者,起碼必須就實論事,並「知恥近乎勇」。「白紙黑字」俱在,如今教改會的檔案已完全從網站上移除,難道就可以信口胡說了嗎?李先生藉「口述歷史」諉過卸責,以後教人怎敢再相信任何的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