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譜寫中國經濟發展新篇章】中國經濟的“三農”基本盤更加穩固

(原標題:【理響中國·譜寫中國經濟發展新篇章】中國經濟的“三農”基本盤更加穩固)

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格比2022年增長5.2%,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的有利態勢。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中國經濟能夠突顯穩健增長韌性,一個重要因素是以不斷鞏固的“三農”基本盤奠定了有效防範應對風險、支撐經濟回升向好的社會穩定基礎。未來,中國聚焦保障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將釋放暢通城鄉經濟循環的巨大發展潛能,爲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保駕護航。

第一,“中國飯碗”越端越牢,防範應對風險挑戰“更有底氣”。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是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的基石。中國共產黨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爲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和改革發展的底線紅線,堅定踐行“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健全產能提升和安全供給政策機制,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2009年,中國實施第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出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1萬億斤以上。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達1.34萬億斤,相比2008年增長2700多億斤。2023年,中國糧食產量達1.39萬億斤,相比2020年增長518億斤。中國口糧自給率超過100%,糧食庫存充足,稻穀和小麥庫存均能滿足1年以上的市場消費需求。有了糧食安全保障,中國抵住了國際形勢突變造成的糧食貿易衝擊,確保了米麪油、肉蛋奶等食品價格的總體穩定,與部分國家不得不面臨食品價格飛漲、世界受飢餓影響人口數量增加形成鮮明對比。

“糧豐食足,底氣更足。”中國仍有糧食增產和食物結構改善的空間,完全有能力靠自己力量吃飽吃好。這是中國應對前所未有風險挑戰的戰略底氣。2023年,中國啓動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主攻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健全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機制,培育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隊伍,促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健全農業防災減災救災長效機制。同時,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發展設施農業、海洋牧場、植物工廠、智能養殖,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可以在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基礎上,建立起動態匹配需求的食物供給體系,確保持續提高食物安全穩定供給能力,成爲經濟穩健增長的“壓艙石”。

第二,“城鄉共富”加速趨近,消費驅動經濟增長“更有韌性”。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保障了城鎮化順穩推進。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穩步推進城鎮化進而驅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這也是我國堅持以人民爲中心、踐行共享發展理念的基本路徑。從世界經驗來看,城鄉收入差距拉大是城鎮化順利啓動的動因、迅速推進的結果,但進入中後期階段,推進城鎮化需要通過農民持續增收的“縮差”重塑經濟增長動力,突破利益格局固化對經濟發展階段躍升的阻礙。進入21世紀,我國城鎮化實現了中期迅速推進及向中後期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關鍵就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扭轉城鄉收入差距拉大趨勢,積蓄推進經濟增長階段躍升的磅礴動力。2008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45.7%時,城鄉收入差距由拉大轉入縮小軌道,隨後以增加農民收入爲“三農”工作中心任務,繼續加大農民增收支持力度,推動了城鄉收入差距縮小與城鎮化協同穩步推進。2012—2023年,城鎮化率由53.1%增至66.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389元增至21691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2.88降至2.39。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有效化解了城鎮化迅速推進階段積累的城鄉發展矛盾,爲城鎮化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激發了內循環強勁動力。黨的二十大以來,圍繞構建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我國謀劃出臺了體現增收導向、拓展增收渠道、提升增收動力的改革舉措,以確保農民持續快於城鎮居民增收,爲釋放消費驅動的經濟內循環潛力、平穩實現產業升級和動能轉換提供關鍵支撐。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城鎮居民的41.9%,相當於城鎮居民2011年的人均收入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爲18175元,爲城鎮居民的55.1%,相當於城鎮居民2013年的人均消費水平。城鄉居民收入“縮差”使消費結構呈階梯性、彌合型的動態特徵,有助於降低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實現產業結構的平穩升級。同時,農村消費市場爲新產業對舊產業的平穩替代提供了有效支撐,減緩了舊產業淘汰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陣痛。上一輪“家電下鄉”、新一輪光伏產品和新能源交通工具下鄉,均是爲了挖掘和釋放農村消費潛力空間。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佔收入比重顯著高於城鎮居民,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爲83.8%,城鎮居民爲63.7%。我國在激發更多農村消費需求的同時,加快了整體消費結構升級,進而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爲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數字經濟、智能產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農村消費市場的有力驅動,使國內經濟大循環建立在更可靠的內需主動力基礎上。

第三,“進退有據”化危爲機,亦城亦鄉發展道路“更有優勢”。

亦工亦農“進退有據”,發揮農村穩定的“蓄水池”作用,是中國曆經考驗持續穩健發展的“密碼”。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在於爲發展中國家探索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世界現代化歷程表明,大部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大國在其城鎮化、工業化迅速推進階段,都出現了失地農民、無業遊民集聚影響社會穩定的現象,不少國家陷入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動盪的泥淖。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歷程,不僅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而且面對歷次風險挑戰都化危爲機並實現了經濟轉型升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堅守改革發展底線,保留農民工在城鄉之間“進退有據”的制度通道。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了我國大量農村勞動力,形成的農民工羣體爲中國製造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撐。2008—2023年,我國農民工數量從2.25億人增至近2.98億人。農村勞動力流動並沒有影響經濟社會穩定,反而成爲“人口紅利”,其主要原因是守住了“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三不”底線,爲進城務工農民保留作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發展權益。這相當於在制度上發揮了農村“兜底”保障功能,使農村成爲中國發展的“蓄水池”。

亦城亦鄉“自由切換”,發揮城鄉兩棲“驅動器”作用,是中國逆勢開拓發展新局面的優勢。以足夠的歷史耐心,堅守農村改革底線,留足農民在城鄉進退有據的制度通道,就能長期發揮農村“蓄水池”作用,實現農民在城鄉間自由流動。這是“亦工亦農、亦城亦鄉”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所彰顯的發展優勢。

一方面,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把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把農村的潛在資源優勢轉化爲現實發展機遇,讓農民返鄉由尋求生計保障轉向創業就業致富,從而蓄積經濟增長新動能。2012—2022年,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1220萬人。未來,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將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入鄉創業就業。

另一方面,城鄉勞動力流動新格局將持續激發新的“人口紅利”,加快推動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爲8.8億人,較2010年減少4000多萬人。不少國內外學者由此認爲中國不再具備“人口紅利”基礎。實際上,足以支撐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增長的新“人口紅利”正在加快形成。目前,中國城鎮化尚有十幾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農村仍有大量勞動力尚待向城鎮轉移。此外,隨着農村教育質量不斷改善和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農村轉移勞動力素質迅速提升,2012—2022年農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佔比由23.7%提高至30.7%。農村勞動力流動已由青壯年勞動力單向流動爲主,轉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老弱勞動力返鄉的代際流動新格局,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就業創業範圍正在向中高端產業領域拓展。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向人力資本優勢轉變,進而發揮勞動力量質齊升驅動增長的乘數效應。

第四,鄉村全面振興紮實推進,城鄉區域均衡發展“更有潛力”。

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爲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標準,正處於臨近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中國作爲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較爲突出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尤其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農村發展的不充分。這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通過精準扶貧和重點幫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形成了向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加快邁進的良好局面,爲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區域差距來看,2017—2022年,我國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比值保持在1.31左右,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比值從1.55縮小至1.51,東部地區與東北地區的比值從1.28徘徊到1.32,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比值從1.18降至1.15,除港澳臺以外的省際差異最大比值從3.45降至3.27。城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態勢的形成,標誌着我國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

城鄉融合發展激發鄉村全面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的“雙輪”驅動效應,爲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城鄉區域均衡發展的穩步推進,有助於增強國內經濟大循環內生動力,支撐我國順利邁入更高收入階段的高質量發展軌道。當前,我國“三農”工作重心已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重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以破除縣域內城鄉二元結構爲抓手,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促進發展要素和服務下沉鄉村、聯通城鄉、帶動共富。上述戰略謀劃和重大舉措,不僅順應了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還切中了不利於城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在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過程中,必將持續釋放城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的巨大潛力,爲鞏固中長期經濟穩中向好基礎注入強勁動力。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只要守住“三農”基本盤,用好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驅動器”,就擁有了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重大考驗的“定海神針”,具備了保持經濟穩健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前景不僅是光明的,還能爲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貢獻更多中國力量,爲全球經濟治理持續貢獻中國智慧,並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審覈:尹書博

責任編輯:張天悅

網絡編輯:張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