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的力量 臺達電永續經營哲學

「環保傳教士」臺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提出各式節能方案、興建綠建築,成爲全球節能智囊。 (王英豪攝)

(天下文化出版)

一九五○年代初,臺中一中偌大的操場上,經常有一位個子不高的少年,晚上會數着天上的星星,思念着因戰亂而分隔兩地的家人。

那是青少年時期的鄭崇華,隻身在臺的他,必須忍受着孤寂的生活,並把學校當成家一般看待。

鄭崇華十三歲隨三舅到臺灣讀書,一年多後,原本在臺中一中任教的三舅,找到其他工作離開臺中,留下他一個人在臺中一中繼續高中學業。

隻身在臺 半個饅頭之恩

學校開課時,宿舍食堂開伙,他不用擔心三餐;但放寒暑假時,大家都回家後,食堂不開伙,他就常爲自理三餐而苦惱。

當時臺中一中有二十來位單身老師住在教師宿舍,老師們會自費組伙食團,三餐有廚工煮食。若有老師外出時,有時飯桌會有空位。一位特別疼愛他的數學老師汪煥庭,知道他沒飯吃,就會叫他去補空位,打打牙祭。至今,他仍相當感謝汪老師的關愛和照顧,讓他在困窘的生活中,獲得一點溫飽。

如果沒有免費的飯吃,怎麼辦?

「就從後校門翻過圍牆,出去買饅頭吃。」鄭崇華說,因爲生活費有限,平常連一碗陽春麪也捨不得吃。不過,學校後門口,有位退伍軍人自制販賣山東饅頭,又大又好吃--重點是便宜。

有一天,他照往例買了一個饅頭。「一個夠不夠啊?吃得飽嗎?」山東老兵問道。鄭崇華沒吭聲。「再送你一個。」老兵多拿了一個饅頭給他。

「我吃不了一個。」他連忙搖手說。饅頭很大,吃一個不夠飽,兩個又太多。老兵就撕了一半遞給他,另一半自己吃。

「他一個人在臺灣,日子很辛苦,自己很省,怕我吃不飽,卻不吝惜把饅頭送給我吃。」鄭崇華說着近七十年前的往事,緬懷着兩人彼此惺惺相惜的情誼。

「我應該回去找他們的。」他悠悠地說。半個饅頭、免費餐飯的恩情,他感念一輩子。但昔人已故,無法當面對恩人致上最深的謝意,是他心中永遠的遺憾。他把無法實現的感恩心意,化作福田的種子,匯聚成回報的能量,在事業有成後,鄭崇華也設獎學金與捐助學校,讓更多清寒學子可以專心向學,不爲生活所苦。

當年,鄭崇華以校爲家,爲養活自己,除了在學校打工,賺取微薄的收入外,還請領閩北同鄉會獎學金,金額雖不多,但貼補部分生活費用,不無小補。

得之於人者太多,他始終惦記着受人點滴,期待他日能涌泉回報。

受人點滴 涌泉以報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九日,臺達電子股票掛牌上市。那一年,藉着股票上市的光景,鄭崇華一口氣捐贈臺大、清大、成大等大專院校和母校臺中一中,於各校設立「臺達電子獎學金」。逾三十年來,已嘉惠上千名家庭經濟貧困的學生。事實上,鄭崇華早在事業有成,行有餘力時,他就開始回饋社會和家鄉。

例如,早在一九七九年,他在擔任財團法人臺北市閩北同鄉會理事長時,提供獎學金資助臺灣優秀的學生和清寒子弟。一九八九年,再開放大陸閩北地區學子跨海申請獎助學金,嘉惠兩岸學子。

回憶小時候在水吉鄉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歲月,加上感念父親的教導啓發,一九九八年,鄭崇華及太太謝逸英以他父親之名,共同出資設立「鄭政謀獎助學金」。鄭家世居建甌市,秉着回饋鄉里的胸懷,以閩北地區建甌、建陽、武夷山等地區高中畢業,考上大學的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頒發獎助學金資助他們向學。

二十餘年來,鄭崇華夫婦捐資幫助逾1300名來自閩北的貧困大學生一圓大學夢。

員工進修 老闆補助

鄭崇華對待員工如同自己的子弟般,如果員工有進修的需求,他都願以實質的補助,支持員工積極學習的上進心。

陳錦明,現任臺達資通訊基礎設施事業羣協理,是鄭崇華印象中第一位資助進修的員工。當時是在現任臺達資深副總裁暨乾坤科技董事長劉春條的舉薦之下,由公司資助他持續進修,後完成學業也持續在臺達服務。

鄭崇華也曾因臺達能訓練出優秀工程師,讓日本客戶感到非常驚豔,後來甚至拜託鄭崇華幫忙,在臺灣招聘工程師去日本。後來在與同仁討論後,乾脆就送三位同仁到日本客戶端幫忙,也讓臺達的工程師能學習到客戶端最新的技術。不過,最戲劇性的故事,則是臺達電子前副總裁暨零組件事業羣總經理,許榮源的故事。

一九七二年,許榮源十九歲,高工剛畢業,那是臺達成立的第二年,報到後即被錄取進入臺達工作,但工作後不久,他被徵召服兵役二年,退伍後重回臺達。

十八年後,一九九○年,那時臺達已跨出國際化的腳步,許榮源已年近四十歲,新竹高工機工科畢業的他,深感所學已跟不上公司成長的步伐,他決定申請留職停薪,赴美國進修自我充電,一方面加強語文能力,一方面充實專業知識,同時擴展國際視野。

鄭崇華得知許榮源的出國進修計劃,大力嘉許。體恤員工的他,馬上想到,可以由公司提供生活補助費用的實質幫助。但許榮源聽到老闆的想法後,連忙說:「既然申請留職停薪,怎麼可以再跟公司拿錢!」他早已安排好財務規劃,因而婉拒鄭崇華的美意。許榮源後來學成後也回到臺達,最後也選擇在臺達退休,年資長達四十年。

鄭崇華具有培育人才的前瞻思維,卓越的研發創新能力,更是臺達公司成功的關鍵。公司每年編列大筆預算,提供員工在職受訓或出國進修;以二○一九年爲例,臺達全球培訓支出約新臺幣3億元。

相關部門在制定進修制度時,曾有人建議,強制性要求受訓員工簽署服務三或五年的留任合約,但鄭崇華卻極力反對。他語重心長地說:「契約只能留住人,而不是他的心。」向來帶人帶心,他深諳人性管理的真義。

鄭氏經營心法

帶人帶心,「契約只能留住人,而不是他的心。」

受人點滴,他日行有餘力,就涌泉以報,回饋社會。如果員工有進修的需求,老闆應該要支持員工積極學習的上進心。

培育人才的前瞻思維,卓越的研發創新能力,是臺達公司成功的關鍵,因此不吝於每年編列大筆預算,提供員工在職受訓或出國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