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價擊穿成本線基金增持,鋰礦股新一輪景氣投資週期悄然展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董鵬 成都報道

最新數據顯示,基金鋰礦持股數量開始出現積極變化,此前去年三季度,基金持有的鋰礦股總數創出三年低點。

本週,公募基金2023年四季報披露完畢,多家鋰業公司基金持股總數觸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包括天齊鋰業(002466.SZ)、鹽湖股份(000792.SZ)、中礦資源(002738.SZ)在內的多家鋰業公司,其基金四季度持股總數較三季度環比提升。

同時,從部分樣本公司持股明細變動情況來看,在四季度鋰價擊穿10萬元/噸後,基金當季賣出力度明顯減弱。

比如天齊鋰業,去年三季度共有39家基金公司持股,其中36家公司進行減持。而到四季度時,持股基金公司增加至49家,繼續減持的公司減少至12家,23家公司進行增持,另有13家基金公司“新進”。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觸底不等於回升,現階段只能確定是階段性觸底,基金持股數據的大幅回升尚需基本面的配合。

此外,以上四季度觸底的結論,來自各只基金披露的四季報持股數據,其持倉樣本僅限於前10大重倉股,後續隨着基金年度報告的發佈,上述基金持股數據也將再次發生變化。

基金持股觸底

機構在鋰行業的投資,是非常典型的景氣度邏輯,並具備較強的指引作用。

2020年二季度,基金在鋰礦板塊的持股規模曾經環比大幅增長,同年7月鋰價觸底,並在終端需求暴增的帶動下開始連續上漲。

期間,基金一路加倉,其在wind鋰礦板塊19家樣本公司的持股總數,由2020年二季度的5.7億股最高升至2022年二季度的23.9億股,鋰礦板塊出現翻倍上漲行情

此後的下跌週期中,基金持股變動數據同樣領先於鋰價。

2022年三季度,上述鋰行業樣本公司的基金持股總數大幅減少,後續伴隨着年末終端需求斷崖式下降,鋰價從60萬元高位回落。

再之後,基金持股總數雖然個別季度有所反覆,但是整體處於減持狀態,鋰價、股價處於單邊下行狀態。

到2023年三季度末,其持股總數已經降至5.42億股,回落至上述鋰價上漲週期啓動前的水平,至此延續三年時間的一輪景氣度投資結束。

不過,去年四季度迎來一定改善,基金賣出力度大幅減弱,至少基金持股總數不再繼續回落,甚至部分樣本公司持股出現環比增加。

先看整體持股數量。截至1月23日,基金在鋰礦板塊的持股總數爲5.35億股,與同年三季度末的5.42億股基本持平,未進一步大幅下降。

其中,上述19家樣本企業中,有7家上市公司的基金持股總數較三季度環比增加。

統計數據顯示,天齊鋰業基金持股總數由三季度的1.02億股增加至1.08億股,同期鹽湖股份由0.71億股增至0.84億股,西部礦業由0.55億股增至0.81億股。

相比之下,市值和公司規模相對較小的盛新鋰能和江特電機,基金增持力度更爲明顯。

進一步比較單個公司的機構持股明細,也可以印證上述基金由賣轉買的判斷。

除了天齊鋰業外,永興材料去年三季度末共有11家基金公司持股,其中10家基金公司當期處於減持狀態。

而到四季度時,持有永興材料的基金公司增加至25家,繼續減持的基金公司減少至6家,剩下的19家基金公司全部是買入狀態。

其他鋰業公司,如中礦資源、鹽湖股份、江特電機的基金持股情況,也出現了與上述相同的變化趨勢。

從行業到個案的持股變動案例,預示着基金對鋰礦股的賣出力度大幅衰減,其整體持股規模在去年四季度已經階段性觸底。

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持股數據來自基金四季報,僅僅包括持股規模可觀的前10大重倉股持倉。

後續,隨着基金年度報告的發佈,其更爲完整的持倉將得以披露,屆時以上持股數據相應會小幅調整。

由賣轉買的邏輯

以上基金買賣的買賣決策,具備非常明顯的產業邏輯。

比較各家樣本公司的持股變化可以看出,基金增持的上市公司,以“一體化”的礦石和鹽湖企業爲主,如天齊鋰業、鹽湖股份等,這類公司成本優勢突出,即便面對當前鋰價依舊可以實現盈利。

其他依靠長協進口原料或者原料自給率較低的企業,雅化集團(002497.SZ)、贛鋒鋰業(002460.SZ)等公司基金四季度則以繼續減持爲主。

至於尚未投產或者現有產能較小的鋰鹽公司,基金則保持謹慎態度,繼續維持“空倉”的狀態。

同時,基金整體由賣轉買,也與四季度鋰行業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密切相關。

首先,就是鋰價開始進入歷史低位區間。

上海有色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碳酸鋰產量約46萬噸,同比31%,同期該產品表觀需求增速由上年的66%銳減至16%。

供需關係反轉之下,鋰價殺跌“一步到位”,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由去年初的每噸50.97萬元,跌至年末的9.69萬元,全年跌幅高達81%。

不過,市場是存在一定自我調節功能的,當鋰價先後擊穿外採鋰精礦加工型企業、江西低品位雲母提鋰企業的成本線後,行業減產、停產範圍在四季度明顯增加。

亞洲金屬網數據顯示,去年10月、11月,國內電池級碳酸鋰生產商停產數量爲8家,高於同年三季度。

另有數據顯示,國內鋰鹽企業月度開工率於2022年6月達到69%高點後不斷回落,到2023年12月已經降至46%。

企業停產覆蓋面擴大、行業開工率創階段新低,意味着供給端已經開始收縮,整體供需關係已經步入再平衡的狀態中。

同時,跌破10萬元價位後,鋰價階段性止跌和觸底的預期大幅增加。

目前,機構層面對明年的行業供需關係預期較爲一致,整體認爲供需過剩情況會較2023年進一步增加。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相關資產價格的繼續走低。盤點至少10家以上的鋰行業年度策略可以看出,期貨公司等機構對2024年碳酸鋰的價格運行區間,普遍維持在每噸7萬元至14萬元之間。

而在去年四季度,碳酸鋰價格已經十分接近上述價格區間的下限,加之年末多空資金從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上撤離,期貨對現貨價格的影響減弱,鋰價的階段性底部隨之確立。

從二級市場運行上看,經過2023年的單邊殺跌後,相關公司股價跌幅也已經十分可觀。

僅以追蹤前述19家樣本公司的Wind鋰礦指數爲例,2020年開始的週期爲“雙頂”結構,高點分別出現在2021年9月和2022年7月,從第二個頂部算起,該指數到去年四季度最大跌幅達58.97%,部分個股跌幅更是達到70%。

雖然相關上市公司盈利也在下降,但是上述“一體化”低成本企業的盈利韌性仍在。

以天齊鋰業爲例,2023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爲4.93元,wind賣方一致性盈利預期值爲全年6.99元,同年12月公司股價最低至49.01元,所對應估值只有7倍。

鋰價一旦觸底成功,這類企業的盈利能力、每股收益和估值水平都會隨之見底,這也是四季度基金轉爲買入鋰礦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