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國大選 我駐處是否更名成焦點

圖爲2021年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正式掛牌設立。(外交部提供)

立陶宛將在12日舉行總統大選首輪投票,現任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民調大幅領先,現任總理席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與著名律師維格勒(Ignas Vegele)料爭奪進入第二輪選舉的另一張門票。三名主要候選人在國防方面意見一致,但瑙塞達表示有必要改變「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名稱,以穩定對大陸關係,席莫尼特則與他立場對立。

據最新民調,在第一輪選舉中,瑙塞達(59歲)可望拿到逾35%選票,而維格勒(48歲)支持率12%,席莫尼特(49歲)支持率10%。觀察家認爲,瑙塞達似不太可能在首輪就獲得超過50%選票勝出,但預料仍會在本月底舉行的第二輪決選中連任。這讓臺灣在立陶宛開設代表處3年後,面臨立陶宛國內政治轉變的不確定性,儘管臺立官員都強調雙邊關係的進展。

立陶宛爲「半總統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總理代表政府,由形成國會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提名組閣。立陶宛總統掌外交、國防大權,但往往被期待與外交部長緊密協調。早在2022年1月,瑙塞達就曾稱立陶宛外交部允許臺灣以「臺灣」名義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瑙塞達7日又表示,儘管他原則上歡迎臺灣設立代表處,但爲穩定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他認爲有必要變更臺灣代表處名稱。

席莫尼特則說,犧牲臺灣,以利與大陸修復關係,這不僅恐傷害立陶宛在其他民主國家的聲譽,更是在強力支持立陶宛友臺立場的跨大西洋夥伴(指美國)面前「丟臉」。她並提到,政府評估顯示,大陸對立陶宛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且大陸向侵略烏克蘭的俄羅斯提供協助。

此次立陶宛總統大選的首要焦點是國安議題。立陶宛爲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現在已是歐盟和北約(NATO)的成員國,並以烏克蘭重要捐助國及國防開支高聞名,目前其國防預算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75%。席莫尼特領導的政府預計將在幾周內提案,推動將國防開支增至GDP的3%。

值得一提的是,瑙塞達與席莫尼特是第二度在總統大選中交手。在2019年總統大選第二輪決選中,瑙塞達以66%的得票率擊敗席莫尼特。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臺9日報導,此次總統大選有8名候選人蔘加。包含瑙塞達,共有5位候選人表示支持或不排除更名臺灣代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