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產品降費潮來襲,管理費最低卷至0

產品淨值波動加劇背景下,近期又有多家理財公司密集調降理財產品費率,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如招銀理財宣佈旗下多隻現金管理產品管理費率調至0。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中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等十餘家理財機構宣佈調降旗下理財產品費率。調降的費率主要包括固定管理費、銷售手續費和託管費三大類,大部分理財產品將銷售手續費下調至0.1%至0.2%區間。

在業內人士看來,自2023年起,理財公司已開啓多輪“降費戰”,理財產品降費是大勢所趨,但目前的費率水平已經是接近底部極限,未來下降空間有限,“以價換量”策略亦加大理財公司經營壓力。

低費率理財產品密集出現

近日,民生理財、中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等公司旗下產品密集發佈公告,下調產品費率,涉及固定管理費率、銷售費率和託管費率,涉及理財產品類型主要爲固定收益類及現金管理類。

參與銷售手續費下調的產品,下調後費率多在0.1%至0.2%區間,調降幅度近半,例如“浦銀理財雙週鑫最短持有期29號理財產品A”銷售手續費爲0.50%,此次調整爲0.21%;也有理財產品從高位“大減價”,例如“上銀理財易精靈5號”的銷售費率從0.6%調降至0;亦有理財產品調降幅度較小,例如“民生理財富竹純債7天持有期8號理財產品F份額”,銷售費由0.5%僅降至0.4%。

也有機構側重調降管理費率,據記者觀察,下調後的費率區間亦在0.2%以下,多隻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則走至0.1%以下,還有產品調降後費率直接爲0,例如“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20號現金管理類理財”和“招銀理財招贏日日金8號現金管理類理財”。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即便有不少理財產品收取管理費率不到0.1%,仍要收取例如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以及向託管機構、審計機構等第三方機構支付的服務費。業內人士提醒,不少理財公司降費攬客,個人投資者要辨析調降費率的具體名目;此外,理財產品反映的是扣除大部分費用之後的金額,費率調低雖然有利於提高理財產品的淨值表現,但相關淨值收益每天變動,對於投資者來說不一定能明顯感受到降費帶來的實際利好。

“去年以來降費潮就階段性出現,今年加權銷售手續費、管理費率大約在0.15%水平,此前能保持在0.3%的位置。”華東某理財公司人士告訴記者。第三方機構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6月初,已有超2萬隻理財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低於0.1%,佔到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的37%;截至6月第二週,理財產品中,存續固收類、混合類理財產品的平均固定管理費分別爲0.19%、0.31%,分別較去年末下滑0.18個和1.21個基點。

“降費潮”緣何頻發

談及理財產品“降費潮”頻發原因,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淨值波動背景下,不少理財公司以卷費率來提升理財產品的吸引力並留存客戶。前述人士對記者說,當下理財產品淨值下降,實行階段性讓利,能對衝理財產品若不達業績比較基準的風險;另一方面,採取降低管理費、銷售手續費等手段,有助於提升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擴大理財產品的規模。

低利率時代下,銀行存款和理財資金的替代效應越發明顯,執行理財產品費率優惠被視爲吸引投資者留存的重要手段。“本輪降費潮有一大重要背景,即是理財市場承接存款搬家的外溢資金。”冠苕諮詢創始人、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認爲,此輪費率調降背後一大原因是居民存款外溢,理財公司不得不捲入降費大戰以吸引客戶。

年內,在存款“搬家”作用催化下,理財市場規模高增,4月份全市場增長近3萬億元,大幅超出預期,至29萬億元。而這一趨勢仍在繼續,據中信證券團隊預計,5月理財規模在存款降息和手工補息餘波之下,仍將繼續增長約4000億元,遠超2019~2023年5月700億的增長均值。

當下,泛理財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除了銀行系理財子公司之外,還有公募基金、保險、證券等多種機構參與其中。“公募基金證券交易佣金費率下降,對銀行理財產品費率定價形成一定的‘傳導效應’。”華東某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說,去年7月,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正式進入實操階段,各家基金公司宣佈降低管理費和託管費。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去年7月以來,主動權益類產品率先將管理費由1.5%調降至1.2%,隨後固收型產品、指數型產品紛紛跟進,今年年內已有82只基金降低管理費率,最低至0.05%。

進一步下降空間有限

“目前理財的費率水平已處於歷史較低位置,遠低於同類公募基金的費率水平。”前述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說,理財產品本身的費率就比較低,進一步調降的可能性並不大。

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銀行理財固定管理費率爲0.1865%,較去年末下調0.45個基點,相較去年年初降低了1.92個基點。此外,亦有不少理財產品僅收取每年0.015%的託管費、0.01%的銷售手續費和0.01%的固定管理費。

受訪人士進一步對記者分析,實行費率優惠政策是爲了提升自身競爭力、吸引客戶,若只開展費率優惠,不真正提升理財公司自身實力,將對理財公司的中間業務收入產生壓力。

從理財公司2023年年報情況來看,多家理財公司出現淨利潤下滑趨勢,不少理財子公司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50%,其中一大影響因素便是“減費讓利”的降費率政策。

亦有國有行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說,2022年末以來,固收+、混合類理財產品頻頻出現淨值波動,爲提升用戶體驗,理財公司多對這類產品採取降費率的優惠政策。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指出,相比費率問題,投資者更關心理財產品的安全性、穩健性和成長性,如何提高理財產品的長期表現是問題的核心。淨值法計價背景下,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將成爲常態,這使得理財產品集中贖回等風險事件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