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拚觀光 關鍵在吸引力

交通部觀光署今年訂定1200萬人次國際觀光客來臺目標,但兩岸觀光至今仍未破冰,觀光署長周永暉首度表示,少了陸客加持勢必要下修標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疫後國境已開放逾一年,各國持續出招盼在觀光大餅分一杯羹,即便兩岸觀光破冰遙遙無期,交通部觀光署去年仍信誓旦旦喊出今年一千兩百萬人次目標,今年初還強調,無論是否有陸客加持都要達標,準總統賴清德更強調臺灣應以觀光立國,還說每個部會都應該要推展觀光,讓觀光成爲主流產業,不料,今年首季都還沒結束,帶領所有觀光業的主管機關就率先認輸,不僅令人錯愕,也讓觀光業士氣大受影響。

事實上,陸客早在二○一九年就被禁止來臺,我國觀光業至今已有四年多,缺少陸客加持,雖然中間經歷疫情,但沒有陸客早已是可預期的狀況。諷刺的是,當發現可能因缺乏陸客而無法達標時,觀光署想的不是怎麼努力,而是「滾動式」彈性調整目標,試問當政府立下的年度目標都可以隨時修改,那又何必立下目標。

姑且不論因匯率優勢的日本,早在去年觀光客就恢復疫情前水準,韓國去年也連續多個月突破百萬旅客大關,泰國去年陸客人數大減,但外國旅客也達近三千萬人次,超過疫情前七成。

反觀我國千萬觀光客口號自去年起喊得響亮,但觀光業者卻很無感,以去年達標的六百萬人次爲例,以觀光名目來臺者,僅四三一萬人次,這種被美化的數字,明顯與業者感受脫節。

我國觀光以美食、夜市、平價、安全爲優點宣傳已行之有年,然而疫後從交通問題,到近期食安危機、物價、房價上漲屢屢登上國際新聞版面,與其一味靠補助拉擡觀光署的KPI,還不如協助業者創造更多吸引力,畢竟再多的宣傳,恐仍都比不上旅客親身體驗過的口耳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