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業中國2022》:職場類紀錄片的破題新思路

“就業”是冷眼今年十分關注的議題。

冷眼曾在《令人心動的offer:2022年,我們需要怎樣的offer?》一文中,探討了目前就業的現狀與創作者們應該去思考的節目製作方向。

在冷眼看來,面對當下的就業市場,節目需不斷拓展行業方向與就業方式,洞察求職者心態變化,尋找與之相呼應的情緒表達,給“寒冬”中的青年羣體情感慰藉,並嘗試爲其打開了“新職業選擇”的大門。

而不謀而合,冷眼的老朋友,深耕職場紀錄片領域多年的BOSS直聘內容廠牌豹思影視推出了他們的全新力作《樂業中國2022》。

節目直面了當下的就業現狀,向觀衆“解鎖”了各式新興職業。

在主人公選取中,也擴大年齡範圍,聚焦不同年齡層。

與以往節目不同,《樂業中國2022》把“就業”作爲節目線索,講述了人、工作、 生活的“現實三部曲”。

在節目中向觀衆鮮活地呈現出普通人職業的“臺前”和生活的“幕後”的鮮活狀態,在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傳遞“樂業精神”,爲職場類紀錄片尋求一條破題新思路。

“以小見大”,由個體看社會與時代

我們強調說,今年在職業向的內容創作中,我們需要“去焦慮”。

那如何“去焦慮”?

在這一點上,創作者們通常習慣性地把“去焦慮”侷限於“治癒向”。

實則不然。

在冷眼看來,更有效“去焦慮”的方式,應該是通過節目給觀衆們帶來全新的方向與思考。

我們可以看到,在《樂業中國2022》的故事中出現了許多此前並不爲人熟識的職業,例如陪診員、動物保護工作、試飛員、聾童康復行業等。這些新興職業的出現,無疑爲觀衆提供更多職業選擇的範圍。

除了新興職業的探索,節目也在不斷尋找新的切口,選取一些觀衆可能產生偏見的行業。

第一期,節目把目光投向專科生的職業發展,講述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王晶晶通過專業技術的學習與努力,榮獲省賽一等獎,並拿到理想的實習offer。

專科是今年國家重點鼓勵的人才培養方向,節目選取這一案例也可以進一步消除大家對“專科”的偏見,打破觀衆的“刻板印象”,重塑健康的“職業觀”。

當然,《樂業中國2022》並沒有讓內容僅僅停留在“職業的推介”,創作者們把重點放在了對“職業價值”的思考。

冷眼很喜歡節目製片人郭思媛的一句話,“工作也許是辛苦的,但在其中總會有一個那麼讓你覺得也還“值得”的瞬間,這個“瞬間”可以支撐着你繼續向前。”

《樂業中國2022》正是在不斷地捕捉這個“瞬間”。

節目第三期,當鏡頭對準民航試飛員孫康寧。由於工作原因常年無法與家人相聚,是趙鵬迫不得已的難處,但當他駕駛着一架又一架飛機成功完成測試,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這一瞬間,在工作的“舍”與“得”之間向觀衆展現了試飛員的社會價值。

節目第四期,在講述天使聾童康復中心校長趙小平時,鏡頭同樣着重記錄趙小平日常教孩子們的艱辛以及發傳單時的不易,但當他看到經過康復訓練後,孩子們可以成功進入小學學習,這一喜悅的瞬間包含着職業背後的一份責任與成就。

除了職業背後,對社會的價值呈現,在《樂業中國2022》的鏡頭下,更有與職業有關的,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這是比冷眼原想的還要有深度的表達。

第二期牛森森作爲陪診員的故事,捕捉了上海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下,老年人看病不便、年輕人沒空跑醫院、醫療資源擠兌等諸多的社會現實問題。

第四期,在聾啞康復中心校長趙小平的講述中,透露學校招生不景氣的真實原因,在於大部分家長對問題兒童不願投入金錢與時間,從而選擇放棄治療。

透過這個現實原因,更進一步的,是直擊社會有關殘疾兒童福利與保障欠缺的問題。

故事“以小見大”,在個體講述中所包裹的一個個社會問題,是指引觀衆深思的關鍵,也是提升整個節目價值的重要一筆。

紀錄片如何釋放生命力?

真實性是紀錄片的創作底線,而賦予影片生命力是作品能否感染觀衆的重要憑證。

在直面了就業困境和種種社會問題後,《樂業中國2022》卻並未讓人倍感沉重,反而是充滿活力與希望。

一方面,這是來源於節目爲觀衆提供的全新視角,而另一方面,冷眼想將其稱爲:紀錄片中的生命力。

我們常常會將真實、深度作爲衡量紀錄片質量的標尺,而一部紀錄片能打動觀衆,“生命力”是極爲關鍵的一環。

那麼,如何釋放生命力?

《樂業中國2022》給出了三種探索方式。

其一,改變敘事的方式,聚焦各年齡階段,傳遞精神力量。

節目在短短4集中根據20+、30+、40+、60+不同年齡與境遇,劃分出【起跑線】【落腳點】【在路上】【志千里】4個完全不同的主題。

對於這樣的設定,總製片人郭思媛向冷眼介紹:“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在前期海量的選題中的篩選時,發現不論是什麼樣的年齡階段,在對於工作的熱愛這件事上,都會有一股從根上卯着往前衝的勁兒。所以想在節目中通過這樣的視角,讓觀衆看到不同年齡段的人是怎樣工作和生活,並在其中獲得滿足,從而給予大家繼續向前的勇氣。”

我們可以看到,在節目中,20歲的高職少女王晶晶,爲尋找好的就業機會不言放棄的態度。

30歲女博士初雯雯,重返家鄉救助河狸的堅持,40歲普通卡車伕婦在路上奔跑的執着。

還有節目第四期,93歲交響樂指揮家鄭小瑛,在籌備指揮《黃河大合唱》階段,臺下輪椅,上臺需要人攙扶,但在指揮時精神抖擻,所表現出的熱愛。

年齡與主題的劃分,讓節目更聚焦的表現不同狀態下人與工作的關係,而其中貫穿始終的“韌勁兒”是驅使人在不同境遇中仍砥礪前行的人生態度。

也正是這股“韌勁兒”讓鏡頭下的主人公盡顯對待生命的頑強與勇氣,也爲整個紀錄片注入更鮮活的生命力。

其二,搭建生活連接,通過細節捕捉,激起普通人的情感共鳴。

我們常說,大多數人生命中最長的時間都與工作分不開。

自然,在職業講述融入生活,是節目快速打破陌生感,建立與觀衆共同情感的關鍵。

郭思媛告訴冷眼,“在我們想要呈現一個人物時,職業和生活往往彼此相輔相成。工作更像人生的見證和載體,一份簡歷拿出來,上面的職業經歷同時也是人生的軌跡。只有將職業的“臺前”和生活的“幕後”的狀態共同呈現出來,才能夠看到更爲鮮活的人物本身,才能讓故事更具有感染力。”

節目第一期,高職女孩王晶晶爲了學習在校奮鬥,在短暫的回家相聚時,捕捉到從小照看王晶晶的奶奶流露出的擔心與不捨,王晶晶牽掛家人所表現的日常囉嗦等,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給故事講述注入鮮活的血液。

同樣,景德鎮捏陶少年發動自己創意,給女朋友親手做杯子,在第一天擺攤零收入後與女朋友視頻,並得到女朋友安慰,這種失意後親人的溫暖,無形中也使得節目流露的情感更加飽滿。

節目第三期,卡車伕婦因常年在外打拼與孩子疏離,鏡頭記錄長途中與孩子語音通話,孩子冷漠的回覆,以及孩子生病,母親因工作不能回去的擔心等,節目以家庭作爲表現生活的切口,可以輕鬆喚起與觀衆的情感共鳴。

導演組用一幕幕與職業緊密相連的點滴生活,使整個節目不再是圍繞職業的單調敘述,而是更加具有生活味和煙火氣,讓每個故事都擁有了自身的生命力。

其三,拓展講述的視角,以特殊角色 “樂業講述人”推動精神傳遞。

旁白是紀錄片中用聲音傳遞力量的重要角色。

在《樂業中國2022》中,導演組做了一個新奇的嘗試,賦予“旁白”一個全新的角色:“樂業講述人”。

節目在每期都邀請一名與當期主題及年齡相符的藝人,他們作爲當期的樂業講述人,具有雙重身份,一是作爲節目第一個觀衆,二是作爲節目參與者完成配音。

這樣的設定讓“旁白”不僅可以聽到,還能看到。

同時,在節目之初讓觀衆看到“樂業講述人”浸於故事並分享感受,也無形地讓講述人帶領觀衆快速進入了紀錄片正片情境,給觀衆預埋了更強的期待與懸念。

兩年前,冷眼被一檔小衆紀實節目吸引,寫下了《老闆不知道的我》:和老闆對談,是不是僞命題?

那也是冷眼第一次瞭解到BOSS直聘內容廠牌豹思影視。

背靠平臺特色,持續深耕職場這一垂直賽道,這樣的創作模式,在當下的市場中,其實極爲少見。

但也正是因爲這一份對於賽道的堅持與用心,讓觀衆們得以看到《老闆不知道的我》系列、《樂業中國》系列,《總有好事在春天發生》的優質內容。

恭喜《樂業中國2022》順利收官,感謝年末這位老朋友爲觀衆獻上的禮物。

希望新的一年,BOSS直聘內容廠牌豹思影視能繼續保持真實,用心觀察,在這條特別的賽道上,認真、踏實地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