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新生大獎 保留臺北城歷史軌跡促進街區新生

臺北市老舊建物多,拆除重蓋並非唯一選項。都發局長王玉芬說,市府成立「老屋新生大獎」,鼓勵民間透過整建維護老屋,讓街區新生、留下歷史軌跡,點綴繁華臺北城。

北市多處住宅使用超過30年,亟需更新,過去作法以打掉重建爲方向。市政府1998年發佈都市更新條例,即提出老舊建物除了重建,也能透過整建與維護延續的政策概念。

老屋新生大獎前身是都市彩妝運動,自2001年起開始辦理,着重於改善老舊建物外部環境;2011年,北市府都市更新處改以老屋新生大獎爲主題,隔年正式更名啓動。

老屋新生大獎將推廣整建維護政策列爲重要價值,藉獎項及獎金,鼓勵民間建物投入改造空間與整理環境,盼讓更多市民投身活化老舊建物空間及再利用。

身爲建築師的臺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王玉芬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30餘年老舊建物佔全市建物約7成,如何改善居住空間成爲需要思考的方向;整建維護跟拆除重蓋老舊建物相比,能有效改善民衆居住安全及品質,優點包含不用搬離、不用耗費巨資或漫長等待都更程序等。

她說,北市有許多具豐富歷史故事的古蹟及建築,即使不是所謂文化資產,市民生活中常見的老屋,也見證着臺北歷史文化,透過老屋新生大獎推動擁有文化底蘊建物,可形塑特色街區,並間接協助在地產業及社區。

王玉芬舉例,去年獲獎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是花費3年多時間,修復具歷史背景的原臺北刑務所官舍打造而成;「University Café」原本是擁有50餘年歷史的眷村,現已化身爲公益咖啡空間。

王玉芬說,「老屋新生大獎將是民衆、專業者溝通對話平臺」,希望每年透過此獎項,傳遞老舊建物整建維護價值,讓此獎項成爲活化街區的觸媒,重新建立住戶對社區的認同感,期盼在繁華臺北城內,留下具有歷史軌跡的建物。

北市都市更新處指出,老屋新生大獎與文化局老房子文化運動不同之處在於,老房子文化運動是推廣文化資產修復再利用,強化保存活化與營運利用,達成修復文化資產效率,由文化局擔任媒合平臺,經民間單位修復及提出再利用構想進而使用;老屋新生大獎是透過考覈選出優秀案例,以推廣整建維護政策爲主軸。

都更處表示,老屋新生大獎去年選出最佳10項作品,還有經營貢獻獎,透過獎勵具有創新經營構想或具良好商業模式的作品。老屋新生大獎已邁入第23屆,共累計近1000件作品報名,其中有245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