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消費出現了降級?原來老百姓的錢都讓這兩大“毒瘤”吸走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飛昇,人均收入是逐年遞增,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卻在逐年降級。

究其原因就不得不提,這些年異軍突起的兩個大"毒瘤"。

房地產必然是“毒瘤”之一。

說起房子,最一開始的時候只要能遮風擋雨就行,然而隨着時代的更迭現在的不僅建築要美觀,小區的設施同樣也要配套。

而隨着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房價自然就開始往上飛漲,正因此可是給普通百姓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我們來看看一線城市的房價就知道了。據統計顯示,一線城市的平均房價一般穩定在5、6萬一平左右,但是作爲一個普通人工資就算是一個月2萬,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也要2—3個月左右才能買下一平,而現在的房子動輒就是大幾十甚至上百平。

所以要是想要全款直接拿下的話,普通人可能辛辛苦苦一輩子都難以在一線城市買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

對此,更多的人是選擇先掏空家裡所有的積蓄,勉強付清房款的首付,然後再背上沉重的30年房貸。

從那一刻起,他們就好像成爲了房奴,所有的收入都將被這筆房貸牢牢束縛,想要自由生活的夢想遙不可及。

在鉅額房貸的壓力下,年輕人再也無暇思考職業發展和人生理想,所有的精力都將耗費在爲了償還房貸而拼命賺錢上。很多人爲了維持生計,不得不放棄創業的機會,選擇保守的、薪水穩定的工作崗位。有些人甚至還要打多份工維持收入,白天上班,晚上跑跑外賣或者代駕,只爲了多賺點外快,以維持生活開支和償還房貸。

在如此艱辛的生活壓力下,日常的消費開支自然就被大幅壓縮了。即使勉強度日,購房者還可能面臨着爛尾樓的風險。

根據國家發佈的《2022年全國爛尾樓研究報告》可以知道,在2022年這一年中,爛尾樓的面積便佔到了2.31億平方米,如果按照每戶100平米計算,就意味着有231萬個家庭受到了嚴重影響。

他們不僅交了首付,背上了沉重的房貸,最後卻可能連渴望已久的房子都拿不到手,真可謂是雪上加霜。資金兩空,生活陷入困境,負債累累,前景黯淡無光。

對此,可能又會有人說可以租房啊,選一個偏僻的房子去租也不是很貴,而這就要涉及到我們的一個習俗了——結婚要有“三大件”,而這其中便包括房子。

碰見開明的對方家人或許還能接受付一個首付,然後讓小兩口去償還房貸,但是有的家庭會直接點明,必須是全款的房子。

這種觀念不僅加劇了夫妻之間的矛盾,也給年輕人的婚姻生活蒙上了陰影,導致不少新人在結婚前就分手了。

房地產"毒瘤"之所以如此頑疾,其根源也和優質的教育、醫療和就業資源被過度集中在城市,迫使廣大民衆涌入城市謀求發展。

而當大量人口聚集在有限的城市空間時,房地產的需求就會瘋狂膨脹,最終演變成高房價的局面。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源頭上進行治理,實現城鄉資源的均衡配置。

對比房地產行業這個緩慢蠶食社會資源的"慢性毒瘤",電商行業無疑是一種急性傷害,一場肆虐的"電商狂潮"迅速席捲了整個消費領域。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商異軍突起。它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購物便利,消費者再也不用步行穿梭於商場超市,只需要坐在家裡點點手機,就能輕鬆買遍全球的商品。

電商平臺憑藉着渠道成本的巨大優勢,在商品定價上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因此總能拿出一些"白菜價"的商品,相比之下,線下的實體零售店就捉襟見肘了。

租金、人工等高昂成本令實體店無法與電商平臺的低價格競爭,只能眼睜睜看着門店一家家關閉,員工被裁員、解僱,就業崗位也隨之大量流失,曾經熙熙攘攘的商業街如今冷冷清清,到處可見"轉讓""歇業"的字樣。

更爲嚴重的是,電商行業的各種營銷手段正在刺激着人們的非理性消費。各大電商平臺上,促銷活動、秒殺專場、直播帶貨不斷輪番上演,各種"狂歡價""白菜價""驚喜價"層出不窮,勾起了消費者的極大購物慾望;明星大咖、網紅達人被邀請站臺直播帶貨,他們對商品構建了極高的"期待值",主播們的營銷話術也如同詰臆一般,把消費者往往都"騙"到了購物車裡。

此外,各種"滿減""滿折"的優惠活動更是讓消費者在湊單時難以自拔。代言商品被渲染得美輪美奐,主播們信誓旦旦保證"物超所值",消費者對實物與描述之間的偏差存在盲區,對於那些假冒僞劣產品更是無能防範,直到收到貨後才恍然大悟。

想要維權更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因爲高昂的退換貨成本往往令人望而生怯。苦主們往往是在猶豫再三後,小心翼翼地查看電商平臺的售後政策,結果發現退換貨要承擔極高的郵費,而且還要受衆多限制,很多商家甚至在廣告語中直接聲明"概不退換"。

消費者往往權益難以維護,只能認栽。可是,當看到各個平臺對下一輪促銷活動的宣傳時,消費者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開始了新一輪盲目的網購。

從營銷的"精心包裝"到退換貨的"暗流涌動",我們不難發現,電商行業是如何精心設計了一整套"促消費""薅錢財"的運營模式。

它們先用低廉的價格刺激消費,而當消費者存在維權需求時,又在售後環節狠狠蠶食消費者權益。

與親身逛商場、實體店體驗互動不同,網購存在着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是爲了那些"價格實惠"的商品,人們往往會理智全無。

無論是房地產行業還是電商平臺,作爲當代社會兩大頑疾性"毒瘤",其根源都在於資金和資源長期向少數人或地區過度集中,造成供需嚴重失衡。因此,解決這兩大"毒瘤"的關鍵,在於促進公平正義,讓資源和財富均衡配置。

但在此之前,每個消費者都應該從自身做起,擺脫那些被矇蔽的非理性消費觀念,靜下心來好好審視生活中的種種陋習和不合理因素,重樹消費理性和生活智慧。

對於購房這個終生大事,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房子固然重要,但也絕不是人生的全部。一味追求住房,將會使人的生活完全被房子綁架,淪爲"房奴"。

而作爲普通家庭,我們應該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將房貸控制在可承受的收入以內,這樣纔不會陷入經濟的泥潭,遭受貸款利息的無盡折磨。

同時呢,婚姻的本質是兩個人的心心相印,哪裡需要耗費巨資購置所謂"體面"的房子呢?年輕人更應該保持頭腦清醒,遠離這些虛榮心理,而是踏踏實實地爲將來的幸福生活打基礎。

至於網購消費,我們更應該保持高度的理性和節制。現在的電商平臺爲了刺激購物慾望,無所不用其極。它們會極力渲染商品的價廉物美,吹噓商品的種種"絕世好評"。

一些營銷高手甚至會利用各種心理學理論,對消費者進行"洗腦"式的誘導,讓人在不知不覺間掏出錢包。

面對這些無孔不入的營銷陷阱,我們更應該保持高度的懷疑和謹慎。凡是那些口無遮攔誇大其詞的描述,往往就有蹊蹺;那些所謂的"狂歡價""白菜價",多半是虛高定價再人爲降價的把戲;即使是親身在直播間裡,看到主播們對商品讚不絕口,我們也要多一分理性分析,少一些盲目崇拜。

購物時,我們更應該選擇品質有保障、退換無憂的大品牌商品,而不是那些質量良莠不齊的小商品。

同時,我們也應該主動遠離那些營銷手段層出不窮的電商直播間,擺脫被誘導的過度消費習慣。被美好的幻象迷惑,貪圖那些廉價商品的人,往往是在慢慢侵蝕自己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和判斷力。

與其在網上瘋狂購物,被各種商品蠱惑人心,不如靜下心來,放鬆身心,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生活的樂趣所在。

只有學會了內心的寧靜和知足,我們才能真正找回生活的活力和質量,不被外物的誘惑所牽引。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反思那些虛榮浮躁的消費觀念,剷除內心深處對物質的強烈渴望,真正做到理性節制。

只有遠離那些不切實際的虛榮和誘惑,生活才能重新迴歸質樸;只有人人都懷揣誠實踏實的生活理念,社會才能步入真正的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