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合生死兩無憾

(圖/國民黨文傳會提供)

藍白合最難解的一道結,莫過於使用哪種方法,決定誰正、誰副。16日最終敲定的結論,確實蘊含高度政治智慧;預料本週六結果公佈後,侯友宜、柯文哲乃至於雙方支持者,有高度機會能在生死兩無憾的情況下攜手共打2024。

藍白最終協商出的整合機制,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

第一,是將11月7日至17日這段期間內,將各界公佈的民調,與國民黨、民衆黨各提供1份的內參民調,交由馬英九、國民黨、民衆黨各推薦1位的民調專家評估。第二,在評估方法部分,雙方同意檢視各民調時,數據若超過誤差範圍,由勝者得一點,若在誤差範圍內則由侯柯配得一點。

侯友宜、柯文哲最終要如何搭配參選,若透過上述這兩道環節,確實可以相當程度的解決兩大問題。

首先,是能有效避免民進黨等外部干擾因素。

回顧11月7日至17日之間,無論是媒體或學術機關,不分顏色或背景,都已陸續丟出海量的2024總統民調,這讓民進黨或有心人士即便有心動員灌票,也會因爲這套規則而猝不及防;即便今天起至18號公佈結果前仍有2天時間可公佈新民調,但比例已被高度稀釋。

第二,民調的評比採取「得點制」而非「平均制」,能有助削減民調極端值的偏差。

過去這段時間,藍、白爭論不休的關鍵之一,就是民調有可能被操作,讓某一方明明輸一大截,卻透過民調來減少差距;又或是,某一方爲證明自己有本事成爲藍白合的總統人選,硬是將小贏調整成大贏,藉此形塑輿論氛圍。

然而,透過「得點制」的遊戲規則,讓每一家民調無論侯友宜或柯文哲贏多少、輸多少,就是「贏者得1點」,看最後誰得到的點數最高,就由誰當正,這確實能有效排除民調的極端值,不會因爲在某家民調贏了10幾趴,就吃掉其他民調的權重。

可想而知的是,若有某些民調數據明顯不合乎多數民調的差異或趨勢,自然就不會被納入評估;在此基礎上,集結海量民調所產生的「集體智慧」,對比傳統上由兩造各找2至3家民調公司所做出的結果,其信效度及可受公評性自然會更高。

總的來說,儘管藍白談判過程是煎熬至極,但最終由各方智慧所「搾」出來的規則,確實能有效讓整合機制不公的問題最小化,替藍白合創造「你情我願」的開局,這當然也宣告賴清德必須起牀了,今天開始不再有躺着選的空間。(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