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過境美國 接待遭降格

(圖/中央社)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副總統賴清德近日出席巴拉圭總統貝尼亞就職典禮,順道過境美國「面試」。爲了成就他個人的政治目標,原本就脆弱的臺海安全形勢必須承受更大的壓力與風險,現在已是如此,未來情況更不樂觀。

臺灣的總統、副總統利用出國訪問過境美國必然引發中共抗議,賴清德這次出訪格外弔詭,中共的反應強烈,美方審慎因應,臺灣則強調「低調、零意外」。除了言詞警告外,中共並訴諸多項行動,宣佈12日到14日在東海水域進行軍演,以及15日起將對自臺灣進口的聚碳酸酯課徵反傾銷稅。

由於美國拜登政府曾透過《金融時報》傳達對賴清德臺獨背景的關切與警告,並排除賴過境華府及大華府地區的可能性,引發美國接待規格的疑慮,又剛好碰上美國在臺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因妹妹婚禮無法在紐約迎接賴清德,落實了賴清德「被降格」的說法。

民進黨政府爲刻意淡化中共的影響力,特別安排了臺灣隨團記者透過視訊訪問美國學者,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認爲,「賴清德不去華府,這是美國政府內部既有的原則。」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塞克斯指出,賴低調過境是臺美緊密的協調結果,符合長期利益。

但這些說法都無法掩飾美臺雙邊關係無法跳脫美中戰略競爭架構,及美中共管臺灣的趨勢愈來愈明顯。路透報導,拜登總統迫切希望賴清德過境保持低調,以免在臺灣總統大選前加劇臺海緊張局勢;美國官員則強調過境是「例行、私人、非官方」性質,以緩和中共壓力,特別是不希望賴訪問破壞中國大陸外長王毅訪美及11月的「拜習會」。

過去臺灣總統候選人不但可以到華府,甚至進入國務院、白宮國安會及國防部等會晤官員,進行實質的面試,民衆黨主席柯文哲今年稍早訪美時就三度進入AIT總部。賴清德固然是因副總統頭銜不得進入華府與大華府地區,但此次所受到的層層節制絕對超過以往,他與羅森伯格在舊金山的會面成了最重要的行程。

賴清德過境美國的待遇遭壓縮,中共壓力固然是主因,民進黨政府與賴本人也難辭其咎,在極端「親美反中」的思維下,民進黨一向低估、誤判美中關係的影響力,再加上賴日前又妄言「當臺灣總統可以走入白宮,所追求的政治目標就已經達成」,毫不掩飾臺獨是其終極目標,即使現在全力撇清,稱在臺灣的政治上只有「政治金童」,沒有「臺獨金孫」,也難以消除若他贏得大選將推動臺獨的疑慮。

賴清德角逐大位,爲了爭取美國的認同,導致中共反制行動,隨着選舉逼近,情況可能只會更趨嚴重,其風險卻由全體人民承擔。(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