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今雨軒 承載了近一個世紀的傳奇故事

紅牆內的“來今雨軒”,位於北京紫禁城一側的中山公園,始建於1915年,它是民國時期社會各界名流聚會之所,又是文人墨客相約之處,更是情侶成雙成對喜歡出入的理想天堂。“來今雨軒”,以紅樓菜餚和川貴風味菜餚爲主,享譽古今。大文學魯迅張恨水革命先驅者李大釗經常光顧這裡;高君雨、石評梅也曾多次相約此處。

民國初年,剛剛脫離滿清政府統治的北平還處在百廢待興的階段,很多公共事業都需要年輕的政府去建設,讓人沒想到的是在民國三年(1914年),北京城區內第一個公共性質的近代公園成立了,這就是當時的中央公園,如今的北京中山公園。從那時開始,中央公園和裡面的來今雨軒就成爲當時民國文人最著名的社交場所。將近100年的時間過去了,對於這些場所最初的由來以及當時的盛況,如今瞭解的人是越來越少,爲了不讓這段歷史沉寂,記者實地探訪,爲您還原那些民國文人的社交場所。

城區第一個公園的誕生

學者考證過,雖然中國自古就是園林藝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但是此“園林”非彼“園林”,中國最著名的都是皇家園林和私家花園,而真正的公園概念其實是從西方傳過來的。1905年,有人就倡議在京城建公園,1907年,出洋考察政治的大臣端方、戴鴻慈奏請開設“京師萬牲園”,也就是北京動物園的前身,儘管“萬牲園”的開放歷史更早,但是由於那裡地處城外,不僅交通不便而且不具備近代公園的概念,所以直到清朝滅亡後,中央公園的成立才拉開了公共交往的近代公園序幕。

中央公園的原址爲明清故宮的社稷壇,位於天安門和端門之右,乃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社(土神)和稷(穀神)的地方,是當時的皇家禁地,和普通老百姓完全沒有關係。1913年,時任交通總長朱啓鈐視察社稷壇就打算把那裡闢爲公園,第二年,他改任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公所督辦,這個轉變促成了這件事情。1914年秋天,段祺瑞、朱啓鈐等60多人發起籌辦公園的募捐,不到半年募得4萬多元,其中徐世昌、張勳、黎元洪、朱啓鈐捐款最多,在1000元至1500元,而凡是北平市民捐款50元即可成爲董事,朱啓鈐被推爲董事長。中央公園在當年的國慶日10月10日正式開園,直到1928年7月改爲中山公園。

有着九十多年曆史的中華老字號來今雨軒是民國四年(1915年)建立的,如今的來今雨軒坐落在中山公園內西側上,主體建築具有濃郁的古典色彩,庭院內假山、小橋、噴泉、瀑布相互映襯,幾株海棠樹鬱鬱蔥蔥。沿着疊翠廊拾階而上,向遠處眺望,滿目青翠。當海棠花開的時候,漫步在庭院中,不時清風吹拂,點點海棠花瓣似雨如雪般輕輕飛揚着,真是美不勝收。

來今雨軒名字由來

說起“來今雨軒”這個名字由來,還有一段典故,據說唐朝著名詩人杜甫一度居住在長安,曾受到唐玄宗的賞識,一些人認爲他不久就會做大官,便爭着和他交往相識。卻不料杜甫沒有入朝爲官,且日益窮困潦倒。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詩人在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生了病,只有一位姓魏的朋友冒雨來到病榻前看望,詩人有感於老友的情意寫下了《秋述》一詩,詩中有序曰:秋,杜子美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常時車馬之客,舊雨來,新雨不來……抒發了詩人對故人的感謝之意,也表達出交友應重友誼,輕權貴的感悟。後人取“舊雨”、“新雨”比喻爲舊友、新友。“來今雨軒”則意爲來此對盞者都是不計地位名勢的真朋友。

關於來今雨軒建成的具體時間,因年代久遠史料不足,現在已經沒有統一的說法了,中山公園研究室的蓋建中做過一些考證,他舉例說,魯迅先生在1915年8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8月7日,前代宗子佩乞吳雷川作族譜序,雷川又託白振民,文成酬二十元,並不受,約以宴飲盡之。晚乃會於中央公園,就閩菜館夕餐……”蓋建中認爲,這當中提及的“閩菜館”應該就是來今雨軒。他查閱了《中山公園志》當中有相關記載,1915年當時共有三家餐館在中央公園內。除來今雨軒外,另有春明館柏斯馨。春明館主營茶水、小茶點;柏斯馨主營西式茶點、西餐和飲料,兩家均不經營閩菜。據此推論這個閩菜館應該就是來今雨軒,也就是說1915年8月7日前來今雨軒已經建成並對外經營。此後,1929年1月30日因營業虧損,改由商人王堯年承租,開設公記西餐館兼營茶座。1949年8月13日由當時的管理處批准設音樂餐廳。此後多年來今雨軒幾經變故,但因其風格獨特,服務周到,雖有過“華星”等名號,但人們還是習慣以“來今雨軒”相稱,從未另起名號。

高門檻促成文化茶座

民國成立之前,北京人除了光顧廟會,很少有遊樂、交際的去處,像什剎海、陶然亭和西山這幾個地方,要麼地方狹小,要麼位置偏遠,很難滿足需求,在中央公園開放後,這裡成了很多人尋求休閒的首選。即便此後先農壇公園(1915年)、北海公園(1925年)、京兆公園(今地壇公園,1925年)相繼開放,但始終沒有超過中央公園的地位。當然,除了節日和重大活動的時候這裡免費以外,平常的時候由於收費還是限制了來此的人羣。長期對中央公園歷史進行研究的蓋建中告訴記者:“當時的門票價格其實還是偏高的,雖說只有5分錢,但是當時的5分錢可以換取銅圓20枚,有人計算過,按照這個價格當時可以買六七個雞蛋,這對於民國初年,北平還有衆多貧民的現實來說,不能算便宜。而且遊客進入公園還要有其他的消費,比如茶座來說,一般茶水1角,點心也是1角,公園裡的很多體育設施也是收費的,所以一般人承受起來有點困難。有人總結說,與其說中央公園是一個遊覽的公園,還不如說是一個休息聚會的公園。”

正因爲一般人消費不起,所以以茶座爲代表的中央公園那個時候成了文人聚會最多的地方。不管是東面的來今雨軒,還是西面的春明館、長美軒、上林春、柏斯馨等都是高朋滿座,而且茶客不同於一般的茶館,總體來說是以中上層社會的知識分子居多,尤其是各個大學的教授,還有一些著名高中的教員、醫生、記者、畫家以及大學生等等。另外,各個茶座都有固定的茶客,如郭則沄、黃節、夏仁虎、傅增湘等都是春明館的常客,馬敘倫、傅斯年、錢玄同、胡適之、畫家王夢白、速記專家汪怡,這幾位都是長美軒的常客,另外,這些人要是吃飯也會選擇去來今雨軒。所以有人說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央公園的茶座是文化休息茶座,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從前北平有位專門用俏皮話寫小說的“耿小的”,他這樣總結中央公園的各個茶座:“來今雨軒是國務院,因爲一些政要工餘都在來今雨軒碰頭,談點半公半私的事;長美軒叫五方元音,不管哪一省的人,只要是家庭娛樂聚餐小酌,都喜歡長美軒物美價廉,豁亮涼爽,所以長美軒茶客人最雜,被稱爲五方元音;春明館是老人堂,柏斯馨是青年會。”

張恨水在此邂逅《啼笑因緣

長美軒的主顧除了公職人員外,一家男女老少家庭聚餐非常多,“七七事變”後,長美軒的東家無意經營,把店盤給了他人,改成了南方風格的,其中灌湯餃子是那裡一絕,他們的蒸餃是拿糖水和麪的,並不像其他南方面食一樣粘牙,軟而不膩,雖然用的是純粹肉餡,但是滑腴鬆潤,味道醇厚。而春明館則是以賣各種點心出名,尤其是到了冬季,煨伊府麪配上油綠細嫩的豌豆苗,讓食客流連忘返。柏斯馨因爲年輕人衆多,所以那裡的冰檸檬水是冷飲裡的一絕,在那個還沒有冰箱冰櫃的年代,店裡會準備四隻木質包鐵皮大冰櫃,裡頭都是天然冰,不像別的冷飲店現對冰水,濃淡劃一,還有從哈德門面包房進的法國麪包,受到食客的大力追捧。

而對於來今雨軒來說,有獨創的點心,如肉末燒餅、梅乾菜包子,都是獨一份的東西。而且不僅是吃的好,服務還一流,據說那裡的茶房會把主顧們記得一清二楚,多少年都不會忘。張恨水先生“七七事變”前不少年住在南京,抗戰後又去了重慶,勝利後纔回到北平,歸來後第一次去來今雨軒,剛剛走到走廊上,老遠就被一個熟識的茶房看到了,連忙過來打招呼,讓張先生感覺賓至如歸。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來今雨軒消費有點高,所以那裡的茶客被稱爲北平最闊氣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文人以外,還有各使館的公使、參贊、洋行經理、教授等外國人,中國人裡面各部總長、次長等官員也很多。

對於張恨水先生來說,來今雨軒不僅僅是一個聚會吃飯的場所,他的那部著名的《啼笑因緣》就是在來今雨軒誕生的。中山公園研究室的蓋建中講了這一段掌故,那是在1929年5月,張先生在來今雨軒舉辦的歡迎“上海新聞記者東北視察團”的宴會上,與《新聞報》嚴獨鶴先生相識。嚴獨鶴知道張恨水是當時知名的小說家,而且是以手快著稱,能一人同時寫六部長篇小說,是出了名的寫作機器。便向他約稿,張恨水爽快地應了下來。那一段時間裡,他便揣上鉛筆和筆記本,徜徉在中山公園,坐在來今雨軒思考文章的思路。他喜歡來今雨軒,不管是春柳含煙、蝶舞鶯唱,還是冬雪堆玉、老梅燃情,也不管是秋菊噙香、黃葉流金,還是夏荷出水、翠竹臨風,這裡都給人一份倜然脫俗的美。當初夏的陽光透過頭頂上的蓆棚縫灑下一片斑斑點點的陽光時,他真切地感到那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向他走來,爲他吟唱出一曲愛的悲歌,這歌聲流入到張恨水的筆記本中,匯成了一部不朽之作《啼笑因緣》。

魯迅光顧80次 蔡鍔在此藉機脫險

97年來,來今雨軒與衆多歷史名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包括魯迅、林徽因、張恨水、周恩來、李苦禪、蕭乾、林語堂、吳宓、羅素等等。魯迅先生就曾多次到來今雨軒就餐、飲茗、交談、閱報、翻譯小說,如《魯迅日記》1924年4月13日就記載着:“星期休息,上午至中山公園四宜軒,遇玄同,遂茗談至晚歸。”這就是由上午一直坐到晚上的例子,兩頓飯自然都是在這裡吃的。一般都是包子、湯麪最方便,而這包子,不是一般的包子,來今雨軒的乾菜包子、長美軒的火腿包子、“門釘”橙沙包子都極爲有名。1924年5月30日他在日記中記載:“遇許欽文,邀之至中央公園飲茗”。半個世紀以後,許欽文著萬言長文,對這天兩人的談話,做了詳細的記憶,文章標題就叫做《來今雨軒》。

魯迅先生翻譯的小說《小約翰》也是在這裡完成的。那麼魯迅先生究竟來了多少次中央(中山)公園呢?有心的蓋建中從197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魯迅日記》中摘出了和公園有關的內容,記錄顯示從1915年到1929年,魯迅先生至少來了80次。

來今雨軒不僅因當時中國文人的頻繁來往而聞名,蔡鍔成功從這裡出逃以及和小鳳仙在此飲茶的典故也讓來今雨軒名聲在外。據說,蔡鍔和小鳳仙假裝到中央公園遊玩,遊玩了一會便來到來今雨軒飲茶。後來他們發現跟蹤的密探打扮成遊人的樣子跟在後邊,他們坐下來,密探也在不遠的桌旁落座監視。於是蔡鍔心生一計,他將衣物都留在座位上,還故意露出口袋裡的一袋銀元,起身假裝去廁所。密探一看,料他不會走遠,便在座位上放心地喝起了茶。誰知蔡鍔直奔府右街曾鯤化家,男扮女裝,坐上了開往天津的火車安全離開。

文化盛事足以編一厚書

民國時期,即便是在中央公園裡面,茶座也不止來今雨軒一家,但是最終來今雨軒成了最著名的一個,而這裡之所以出名,還是和茶客的身份以及茶座的氛圍有很大的關係。已故學者鄧雲鄉甚至認爲,發生在來今雨軒的重要文化活動“足可以編一本很厚的書,足見一個時代的文化氣氛。”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活躍的文學、書畫人士對來今雨軒尤爲偏愛。據考證當時在來今雨軒成立創辦的各種學會、研究會就有十餘個,其中較有影響的有:1921年1月4日,由鄭振鐸沈雁冰、葉聖陶、許地山12人創辦的文學研究會;1923年11月成立的“中國清真教學界協進會”;1936年成立的“中國書學研究會”;1949年7月21日成立的“中國美術家協會”等。這些組織在來今雨軒成立使其在中國近代文學史、美術史上佔有歷史性的地位。同時,來今雨軒還吸引了一批革命志士到這裡來宣傳革命思想,參加革命活動。1920年8月19日,李大釗先生到來今雨軒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召開的北京會員茶話會,並發表講話。此後,又先後數次在來今雨軒參加“少年中國學會”舉辦的各種茶話會、座談會。此外,高君宇也曾於1920年12月17日參加了在來今雨軒舉辦的“少年中國學會”歡迎由南洋歸來的會員活動。

就拿成立於1921年1月的“文學研究會”來說,那是中國最早的新文學團體,也是最著名的新文學團體之一,當年1月2日,鄭振鐸致信周作人:“文學會開成立會,如先生可以,務請必至,時間爲1月4日,地點在中央公園來今雨軒請注意,不在水榭。”當時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包括周作人、鄭振鐸、翟世英、王統照、沈雁冰、葉紹鈞等12人。半年以後的6月30日,北京大學、男女兩高師等五家單位在來今雨軒爲美國學者杜威離華舉辦送別宴會,包括學界名流等80人出席。1921年距離來今雨軒成立不過五六年時間,從這兩次非常有影響的活動就可以看出,那裡已經成了京城文化圈舉辦重大活動的一個首選場所。

在中央公園舉辦過的各種大會中,不得不提的是1925年4月在大殿中舉行的孫中山先生哀悼會了。自此之後,中央公園改名爲中山公園,大殿後來改名中山堂,這些都是爲了紀念孫中山先生。除了中山堂和來今雨軒,1937年4月,在水榭還舉辦了張大千先生的盛大畫展。中央公園和來今雨軒已經成爲那個時代文化的一個符號。

胡適的日記曾這樣記錄杜威事件:“這是1921年的來今雨軒國際文化盛會,當年似此國際文化盛會,在此不知舉行過多少次,如果仔細收集,足可編一本很厚的書,足見一個時代的文化氣氛。只是這種氣氛消失了,花錢可以蓋大賓館,花錢卻難買到文化氣氛了。”將近100年的時間過去了,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我們回顧那段歷史,希望可以收穫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