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憑什麼成爲中國人的第一口味?

三個料理人/文 無論是豆瓣醬還是老乾媽,中國人的餐桌上已經越來越離不開辣的味道,中國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辣椒大國:辣椒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一——在中國,辣椒的種植面積僅次於“國民蔬菜”大白菜——辣椒產量居世界第一,辣椒消費量居世界第一,吃辣椒的人數也是世界第一……

然而就在400年前,中國人還不知辣椒爲何物;300年前,川菜的正規菜譜中還不見辣椒的身影。甚至,在辣椒剛剛傳入中國時,中國人並未把它當作食物。辣椒,憑藉什麼在短短兩三百年的時間裡,征服了中國人的味蕾?

▍辣椒是瑪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並從墨西哥走向全球

辣椒,起源於墨西哥一帶,生活在此的瑪雅人最早發現了辣椒的食用價值。他們將可可作爲原料,加上辣椒等攪拌在一起,做出了最初的巧克力,瑪雅人把它稱之爲“諸神之美食”。考古學家在墨西哥特華坎峽谷山洞中發現的野生辣椒遺蹟表明,人類最早採摘辣椒約在8000年前,而種植辣椒始於6000年前。

由於美洲大陸和其他大陸的隔絕,直至15世紀,辣椒依然只能在這塊大陸上稱霸,其他大陸的人們不但沒有品嚐過,甚至連聽都沒有聽說過。1492年哥倫布登上了這塊大陸,當哥倫布發現辣椒時,他還以爲這是歐洲大陸渴求的胡椒,他在日記中寫道:“這裡有一種紅色的胡椒,產量很大,每年所產可裝滿五十艘商船,這裡的人不管吃什麼都要放它,否則便吃不下去,據說它還有益於健康。”

當哥倫布把辣椒的種子帶回歐洲以後,地中海周邊的居民最先開始種植辣椒,並很快喜歡上辣椒的滋味。不久,辣椒就成爲全球香料貿易的主力,它可以曬乾,儲存、運輸都很方便。這種特點使辣椒遍佈全世界,葡萄牙人在印度南部建立第一個殖民地時便帶去了辣椒,此後辣椒遍及印度南部。

▍辣椒在明朝傳入中國,最初被當作觀賞花卉

“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這是中國人常愛說的一句話,然而“辣”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出現,要遠遠晚於其他幾種味道。

哥倫布將辣椒帶回歐洲一百年以後,公元16世紀,明代戲曲家湯顯祖所著的《牡丹亭》中,列舉了38種花卉,其中之一便是“辣椒花”。無論是湯顯祖還是同時代的其他作家,都沒有提及辣椒如何食用。在當時的中國,辣椒只當做花卉欣賞,並不用做食用。

辣椒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說法很多:有人認爲辣椒是從日本傳進來的;有人認爲辣椒是從越南傳進來的;也有人認爲是從馬來傳到廣州,再傳入內地;還有人認爲是中亞商人經新疆、甘肅、陝西一線傳入內地……

三院廚房(ID:sanjiangfood)檢索資料後發現,這些說法中,從日本和中亞傳進來的說法並不靠譜,因爲中國人種植辣椒的時間比日本人還要早,中亞種植辣椒的歷史也只有三百年左右,和中國差不多。最有可能的是經海路傳入江浙、兩廣一帶,進而流佈於西南地區。直至今天,四川很多地方管辣椒還叫“海椒”。

▍明末清初辣椒終成食物,最先吃辣椒的是貴州人

明朝末年,一場天災和戰亂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在食物極其緊缺的情況下,辣椒打進了中國人的腸胃。根據記載,最先食用辣椒的是萬山環抱的貴州,因爲食鹽和蔬菜極其短缺,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土苗用以代鹽”,辣椒起到了鹽的作用。至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貴州地區已經開始大量食用辣椒。

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有記載說,貴州、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已經將辣椒“種以爲蔬”。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貴州北部已是“頓頓之食每物必番椒”。清朝末年,貴州地區盛行苞谷飯,菜用豆花,然後用水泡鹽塊加海椒當作蘸水。類似於今天四川人吃豆花的蘸水。

其他幾個省份吃辣椒要晚於貴州。湖南在嘉慶年間吃辣椒還不普遍,但道光以後,湖南人吃辣椒也多了起來。據清朝末年《清稗類鈔》記載,清末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經成性,連湯都要放辣椒了。

四川人吃辣椒最早的記載同樣是在嘉慶年間。道光至同治年間,四川人吃辣椒開始普遍起來。至光緒末年,除民間廣泛食用以外,經典菜譜中也開始有了辣椒的身影。清代末年傅崇矩《成都通覽》記載,當時成都各種菜餚達1328種之多,辣椒已經成爲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特別是川菜中的回鍋肉正式見於書面記載了。

各地在辣椒的吃法上,又漸漸形成不同:四川人習慣花椒加辣椒,也就是麻辣;貴州人往往把辣椒醃漬浸泡至發酸,稱爲酸辣;湖南人就吃辣椒的本來味道,謂之原辣。

▍爲什麼西南地區最先吃辣椒?飢餓是辣椒擴張的動力

中國人往往認爲西南地區喜歡吃辣椒的原因是:西南地區多陰雨,溼氣重,多吃辣椒,可以祛寒溼。這種說法並非完全符合事實,甘肅人生活在氣候乾燥的區域,但同樣把辣椒當作人間美味;而陝西人在吃辣方面,跟西南地區相比,往往也毫不遜色。

貧窮或許纔是人們選擇辣椒的根源。根據記載,在貴州早年只有過節時纔可能吃得上大米和臘肉,平常只有辣椒可供佐餐,超半數人家連鹽都買不起,只能用辣椒代替鹽,用辣椒的刺激來改變飲食的寡淡。

湖南有着同樣的經歷。據移民史資料,明末清初,經歷戰亂、疫病後的湖南人口大減,由沿海一帶遷入大量人口,它隨後又在“湖廣填四川”中一路西進。對移民而言,他們初到湖南,主要從事坡地開墾,過着艱難的“棚民”生活,辣椒是極佳的“下飯菜”。

四川畫家陳滯冬的父親是成都著名川劇園子三義宮的老闆,陳滯冬從小就會做菜,他在接受《三聯生活週刊》採訪時說:“辣其實是從社會底層流行起來的。像重慶之所以出現了火鍋,是因爲抗戰時自貢鹽銷量很大,要靠牛把鹽運出來,牛很容易累死,牛皮留在川南,內臟就跟着鹽運到了重慶碼頭,那時候牛雜已經有味了,需要大量的香料和花椒掩蓋味道,所以就出現了牛雜火鍋。”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首任所長、中國著名辣椒專家張繼仁曾在20世紀70年代做過一個調查,發現“越是窮的地方越喜歡吃辣,包括洞口、瀏陽、雙峰、安仁等地。”在瀏陽南部山區,有老人曾對前去採訪的記者說:“那時的菜碗吃完了,是要拿飯拌着吃的,一屋裡人,你拌了頭道,他還要拌二道,就是因爲有辣椒”。

▍辣椒征服中國,卻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了

儘管西南地區在清末已普遍食用辣椒,但在整個中國的範圍內,對辣椒的接受程度並不高。清代北京菜以淮揚菜、魯菜爲正宗,到京城的官員、商人和舉子多來自江南富庶區,注重餐飲儀態,將吃辣看成不文明、粗魯的表現,他們是當時風尚的標杆,故老北京人對食辣頗有蔑視。

即使在成都,辣椒也很難登得上一些重要場合。1913年出生的川菜名廚伍鈺盛,20歲就開始爲國民黨黨政要員做家廚,成都很多達官貴人以請到他做家廚爲榮。抗日戰爭期間,伍鈺盛曾做過何應欽、宋子文的家廚,蔣介石夫婦也十分喜歡他做的菜,他們傾心伍鈺盛做的燒牛頭方、豆渣豬頭、開水白菜等,這些屬於川菜中不辣的菜。

“榮樂園”是民國時成都老號,被譽爲“川菜正宗”,老闆藍光鑑是注重改革的一代名廚,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飯店裡就可以同時開席幾十桌,實行的原則是拆散原先繁縟的出餐程式,直接先上四碟配菜,跟着上八大主菜,再把鮑魚、燕窩等菜餚精選上席,其中辣味所佔比例不到30%。

中國人全民吃辣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事情了。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在很多不食辣的地區開始成爲流行菜。在北京,瀘州大酒樓、重慶飯店、宜賓樓……不少川菜館成爲熱門餐廳。後來,又出現了水煮魚、麻辣香鍋等四川地區都少有的菜式。宮保雞丁是肉上有辣,而水煮魚卻是辣油中撈肉。辣,漸漸變成一種國民口味。

2010年,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對中國人的飲食狀況進行了一項調查:川菜以51.2%的投票率位居受歡迎榜之首,其他依次爲東北菜、湘菜、魯菜及粵菜。各種口味中,喜歡“辣”的人最多,佔40.5%;其次是“甜”,28.4%;然後是“鹹”,17.3%。47.28%的人每天至少吃一頓辣菜,23%的人兩天吃一次,18.78%的人一週吃一次。

▍中國人爲什麼越來越喜歡吃辣?

辣椒佔領全國,顯然與氣候因素無關,也與經濟因素無關。是什麼原因讓中國人離不開辣椒?

有一種說法認爲,食辣區正好是勞動人口淨流出省份。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務工人員將他們的口味也帶到了東部,並感染了原先的城市居民。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卻無法解釋,同爲勞務輸出大省,河南人和安徽人的口味爲什麼沒有影響全國?同樣無法解釋,同樣是食辣區的勞務輸出大省,爲什麼貴州菜的影響力遠遠小於川菜?

也有人認爲,吃辣與生活節奏顯著加快有關。如果是吃鮮,對食材有着極高的要求,而辣對食材並沒有什麼挑剔,吃辣的食材成本更低;鮮和辣,對烹飪的要求也不同,儘管很多辣味菜系也需要很高的烹飪技術,但也有不少快餐、麻辣燙可以“零技術”上崗;對於食客來說,吃鮮或許還需要細細品味,而吃辣的話,很多時候投入的注意力和時間成本也是低廉的。

除了外部環境,更重要的是辣椒本身對人的吸引。辣椒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辣椒素可以激活消化系統,促進唾液分泌和腸道蠕動,使乾澀的食物嚐起來更可口。更重要的是,辣椒還扮演了增味劑的角色,尤其是在清淡食物唱主角的飲食結構中。

美國心理學家保羅·羅津認爲,辣椒帶來的痛苦會促進內源性阿片肽的分泌,反覆接觸辣椒會使這種化學止痛劑更多地釋放出來。而這種釋放,很大程度上會給人類帶來快感。

文 | 毛豆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三個料理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