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投資,電氣化爲主旋律,東風悅達起亞更名:起亞汽車

據網上公佈信息,韓系代表車企之一的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下稱“DYK公司”)已經正式更名爲“起亞汽車有限公司”,覈准日期爲2022年3月22日,法定代表人張乃文,登記機關鹽城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繼續紮根江蘇鹽城

關於更名,起亞汽車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名稱不重要,關鍵是公司戰略。”該負責人還稱,對於悅達集團來說,它的主要職責其實是代表鹽城市政府發展當地汽車產業。讓起亞在華做強做大,符合江蘇省和鹽城市汽車產業發展的要求,符合中韓(鹽城)產業園的發展要求,符合悅達集團“爲鹽城培產業”的使命,鹽城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就是悅達汽車事業發展。

起亞也表示,鹽城市政府和悅達集團是其最穩定可靠的合作伙伴,起亞將紮根鹽城,目前鹽城是起亞在中國唯一的生產基地,此後鹽城將繼續作爲其在中國未來事業的基地和基礎。

DYK連年虧損,東風集團終放手

資料顯示,DYK公司成立於1992年9月12日,最開始由江蘇悅達集團和起亞株式會社以50:50比例合作成立了悅達起亞,開始轎車生產。2002年3月29日,東風、悅達、起亞三方在江蘇南京舉行合資合同和DYK公司章程簽字儀式,股權最終定位東風、悅達各持有25%,起亞持有50%,同時開啓了爲期20年的合資發展之路。

當然,三方合資也並非一帆風順,例如悅達集團在2005年的時候就提出2億元收購東風汽車集團持有DYK公司25%股份,但當時東風集團的態度十分強硬:“不管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會退出東風悅達起亞項目”。

在2017年之前,東風悅達起亞發展十分迅速,憑藉務實的外觀以及高性價比獲得了不少消費者追捧,至2016年達到了65萬輛的銷量巔峰。2017年,隨着薩德事件的影響,韓系車企在華銷量嚴重受挫,主流合資車企也開始下探市場,而主打性價比的韓系品牌生存空間被壓制,市場份額被分割,從2017年的36萬輛跌至2020年的25萬輛,到了2021年僅剩下16萬輛,2022年1月DYK公司上險量僅爲6030輛。

由於DYK公司在國內市場的存在感不強,再加上連年虧損,東風汽車集團最終決定放手。 汽車行業關注從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悅達投資”)年度財報瞭解到,2017年-2020年東風悅達起亞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1.23億元、-4.92億元、-12.99億元、-47.50億元,加上2021年前三季度淨利潤-17.15億元,四年半時間DYK公司累計虧損90.35億元。

2021年11月19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25%股權公開掛牌出售,掛牌價格爲2.97億元。2022年1月12日,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轉讓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25%股權已成交,江蘇悅達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爲唯一競拍人。2022年1月21日,東風悅達起亞有限公司投資人變更爲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起亞株式會社、江蘇悅達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50%、25%、25%。

起亞與鹽城擴大投資,不會放棄中國市場

2022年2月7日,起亞株式會社與鹽城市人民政府、江蘇悅達集團簽署擴大投資協議,起亞與悅達將在江蘇鹽城作爲未來發展的基地成立新合資企業,擴大投資導入更多的全球車型和新能源車型,迅速提升整車銷量及產能利用率。2022年3月1日,悅達投資發佈公告,因2021年度東風悅達起亞業績繼續虧損,加之目前國內汽車行業競爭激烈,公司放棄參與本次DYK公司增資。2022年3月18日,東風悅達起亞註冊資本變更,由6.24億美元增至12.24億美元。

至於是否會退出中國?答案是否定的。畢竟起亞汽車曾經也是熱銷的品牌之一,想要讓起亞放棄中國市場,顯然可能性不大。只不過,就當前的市場而言,如何活下來也是一個問題。

根據規劃,起亞將在今年引入純電車型EV6,至2027年起亞每年都會在中國市場推出全新的電動車型。面對未來十年,起亞更是確定了在華總產銷超過400萬輛的目標。此外,爲了進一步打造精品化產品,加速導入更具競爭力的全球車型,起亞將逐步停產10萬元以下車型。

據瞭解,起亞汽車將在北京車展上對外發布未來戰略,悅達起亞新合資公司名稱將發佈,這也意味着,已成立21年的DYK將徹底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總結: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起亞曾經在中國市場贏得過口碑和銷量,但近幾年在國內新能源領域卻沒有亮眼產品。未來促進起亞合資品牌在華髮展,外資企業可能會謀求更大的股比,以取得合資公司的主導權。如此操作能對新能源產品帶來怎樣的改變,是否能變道進入中國新能源發展的高速路,還需時間來驗證。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編輯|王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