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10多年!國家人權博物館展示典藏大樓今開工

國家人權博物館展示典藏大樓今天舉行修增建工程動土典禮,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右三)、文化部長史哲(右四)、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右五)、政治受難者前輩蔡寬裕(右二)等人一起出席開工動土典禮。記者潘俊宏/攝影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修增建工程」今舉行開工祈福儀式。政治受難者前輩蔡寬裕致詞時說道,自園區2011年掛牌,因園區景觀完整保存等問題,展示典藏大樓興建工程延宕8年之久,期間許多政治受難者相繼凋零,無法見證今天的開工動土,他感慨地說,「期待這天已經很久」。

文化部指出,景美紀念園區爲現地保留型博物館,由於園區建築均爲歷史建築,博物館所需的展示、專業典藏及公共服務空間不足,此次工程將修建地上3層既有建築,增建地下3層、地上3層博物館展示典藏大樓,並整合建築周邊景觀,讓人權博物館在保存歷史與記憶外,具備更周全的博物館功能。工程預計2028年6月完工。

行政院政委羅秉成表示,轉型正義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因此國家肩負推展的責任,轉型正義工程涵蓋時間、空間記憶及教育,空間記憶的工程,例如不義遺址標示牌的設置,必須以創意的方式進行,融入在生活周遭,方便民衆接觸與認識,教育的工程也相當重要,而轉型正義入法正是起了定錨作用,讓社會體認到正義的價值也是法律的規範,並讓行政體系必須有所作爲,而非消極空置。

文化部長史哲致詞時特別提到,去年6月接到蔡焜霖前輩代表受難者及家屬的一封信,信中寫道,「時間一直過,究竟何時才能看見人權館最核心的展示典藏大樓」,令他非常感慨,「這個工程難的不是技術,而在意見的整合,我們不能讓前輩犧牲換來的民主自由,卻無法解決現有的問題」,因此,更下定決心請人權館一定要加強溝通工作,務必讓工程繼續。

史哲指出,「對比轉型正義這個大工程,展示典藏大樓雖然是個小工程,但代表的是博物館的核心工作」,唯有透過典藏、展示、研究,並推廣給這一代、下一代的所有臺灣人知道,才能真正打贏這場對抗時間、記憶的戰爭,能在行政院宣佈519爲白色恐怖記憶日的今天,辦理人權館展示典藏大樓修增建工程的開工,別具意義。

「期待這天已經很久」政治受難者前輩蔡寬裕致詞時娓娓道來展示典藏大樓興建工程一路以來的艱辛。他回顧自2011年園區掛牌,他們這羣政治受難者開始在園區擔任導覽志工,10多年下來,沒有人中途退出,只是凋零離開,長年導覽過程,他們深知人權館空間上的不足,也因此殷切企盼多功能大樓的興建。

蔡寬裕前輩說,在用地的取得上,由文化部與國防部合作移轉汽修大樓作爲人權館用地,並編列經費,原先規劃爲地上4樓、地下2樓,且具備容納250人空間的國際會議廳,然而受到部分人士以會破壞園區景觀爲由反對,繼而破局,一延宕便是8年,這最後一哩路走得艱辛。他感懷另一名已離世的政治受難者蔡焜霖無法見證今日,並代表政治受難者及家屬感謝一路以來人權館與文化部及大家的堅定支持,纔有今日的開工動土。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表示,本次工程是提升人權館整體專業最重要的關鍵,施工期間園區仍然對外開放,相信工程完工後,可提供更完善、多元的展示環境,促進人權教育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