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汛期氣象預報
本報記者 李紅梅
最近,中央氣象臺連連發布暴雨預警,多地迎來頻繁的強降雨天氣。很多人對此有一些疑問,比如多大的雨是暴雨?預報的降雨有時爲何覺得沒那麼大?爲何大暴雨經常下在“局地”?記者採訪了專家。
暴雨、大暴雨究竟有多大?
在天氣預報中,經常能看到關於暴雨的描述。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張峰介紹,暴雨通常是指降雨強度比較大的降雨,氣象上,按照降雨量等級劃分標準,將24小時降雨量大於等於50毫米的降雨稱爲暴雨。進一步細分,24小時降雨量爲50—99.9毫米的爲暴雨、100—249.9毫米的爲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的爲特大暴雨。
“暴雨天氣並不一定是主觀感受上的‘狂風暴雨’,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會遇到降雨強度特別強但持續時間較短的短時強降雨,或者主觀感受降雨強度不大但持續時間特別長的降雨,其實以上兩種情況,只要達到了24小時內累計降雨量超過50毫米的標準,都屬於暴雨天氣。”張峰說。
在出現暴雨天氣時,當地氣象部門會發布相應等級的暴雨預警信號,公衆要密切關注暴雨預警信號的相關信息及對應的防禦指南。
強降雨發生時,儘量避免外出;如果已經外出,行人應避開橋下尤其是下凹式立交橋,避開涵洞等低窪地區,切勿在高樓、廣告牌下躲雨或停留;在積水中行走時,要注意觀察路面情況;在山區要防範山洪,避免渡河,不要沿河牀行走,注意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如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駕駛人員要及時瞭解交通信息和前方路況,遇到路面或立交橋下積水過深,應儘量繞行,避免強行通過,如果雨勢過強,駕駛人員應暫停行駛,將車停靠在地勢較高處或安全位置,人員到高處躲避;危險地帶人員和危房居民應轉移到安全場所避雨。
爲何降雨實際落區會與預報有所差異?
預報的降雨有時爲何覺得沒那麼大?降雨實際落區有些時候與天氣預報會有所差異。
張峰解釋:“這首先要了解天氣預報是怎麼製作出來的。”目前的天氣預報產品主要是預報員在數值天氣預報結果的基礎上,藉助人工智能應用、智能數字產品等新技術,並根據自身掌握的天氣學理論和積累的預報經驗分析製作而成。數值天氣預報是以氣象觀測資料爲初值條件,通過巨型計算機對模擬全球大氣運動的極其複雜的預報模式進行數值計算,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內的大氣運動狀態。
由於大氣系統的混沌特徵、科學認知的侷限性、誤差的累積效應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等原因,對天氣的預報不可能做到完全準確。
此外,氣象預報結論是基於整個降雨過程做出的,是對累計降雨量的預報。但一次降雨過程會有一定的階段性,不同的時段會有差異,因而降雨的落區和強度隨時間會出現時強時弱的特徵,所以不同時段的降雨給人的感覺不同。降雨過程還存在分佈不均的現象,一個城市裡,存在某些區域降雨較少,而另一些區域降雨更明顯的現象,使得部分地區的人們感覺到實際降雨強度與預報存在差異。
爲何大暴雨經常下在“局地”?
天氣預報裡經常出現“局地大暴雨”的表述,“局地”到底是哪兒?
張峰介紹:“其實,‘局地’在天氣預報中並不是一個確定的地點,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預報的不確定性,常常與雷暴大風、冰雹、短時強降雨、龍捲等強對流天氣聯繫在一起。”這些強對流天氣多由中小尺度系統產生,生命史短、消亡速度快,在空間尺度上,一般水平範圍大約在十幾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甚至只有幾十米。
以目前的預報能力,很多天氣過程只能提前預報強對流天氣可能出現的範圍,還不能提前預知其發生的準確位置。因此,天氣預報經常使用“局地”來描述。當大暴雨出現的範圍較大,預報的確定性較高時,則不會使用“局地”,而是代之以具體的預報地點描述。
自2014年起,中國氣象局基於數值天氣預報、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推動氣象預報從傳統站點預報升級爲0—30天無縫隙、覆蓋全球、三維空間、智能數字化的新型天氣預報業務。目前已經可以製作全球任意時間和地點的0—30天常規天氣預報以及發佈未來兩週時效內的國內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產品。隨着科技進步,觀測預報能力會不斷提高,預報將更加精準,“局地”將會變得越來越少。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8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