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書單·新書|愛因斯坦陪審團

《一位數學家的歷險:烏拉姆自傳》

[美]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 著,錢昊 譯,譯林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1909—1984)爲近代十大數學家之一,以集合論、遍歷論、數論等成名。他參與提出的蒙特卡羅法影響重大,至今已遍及計算機等衆多領域;他提出的泰勒-烏拉姆構型對氫彈的成功製造發揮了關鍵作用。本書中,烏拉姆記述了自己與大數學家希爾伯特、馮·諾伊曼,著名物理學家奧本海默、費米等人的交往及不爲人知的逸聞趣事,回顧了自1944年起在洛斯阿拉莫斯加入“曼哈頓工程”,參與原子彈、氫彈、核能推動航天飛機研發工作的獨特經歷。

《偶然性》

[法]伊法爾·埃克朗 編,[法]艾蒂安·勒克羅阿爾 繪,顧晨 譯,九州出版社·後浪,2023年12月版

本書是一本用數學方法認識隨機現象的圖鑑類知識普及讀本。可能性、不確定性、未來的不可預測性、混沌理論……偶然無時無刻不伴隨着人們的生活。在這本書中,數學家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揭開概率的神秘面紗,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什麼是預測、隨機和博弈遊戲,以及它們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響。本書著者伊法爾·埃克朗(Ivar Ekeland)是數學家,因在1974年發現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埃克朗變分定理而在世界數學界聲名鵲起。

《愛因斯坦陪審團》

[加]傑弗裡·克雷林斯滕 著,潘濤 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本書講述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英國和美國的天文學家如何競相驗證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戲劇性故事。傑弗裡·克雷林斯滕基於廣泛的檔案研究,展示了這些早期的科學爭論如何形成了我們今天所持有的文化態度。這是一個關於國際競爭和密謀策劃的故事,充滿了從作者對相對論歷史和發展的窮究細查中搜羅到的細節。直到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和物理學的重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利克天文臺和威爾遜山天文臺的觀測研究才使愛因斯坦的工作合法化。作者有力地說明,如今籠罩在這位著名科學家周圍的光環,始於那些在公衆聚光燈下工作的職業科學家之間的早期爭論。本書作者傑弗裡·克雷林斯滕(Jeffrey Crelinsten,1947—)是加拿大科學作家和歷史學家,1971—1977年任康考迪亞大學教授,1981年獲蒙特利爾大學科學與科學政策史博士學位,曾任加拿大科學作家協會主席。

《時間》

[意]奎多·託內利 著,王烈 譯,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聯合讀創,2023年10月版

在本書中,作者從經典物理中的時間、相對論中的時間和量子力學中的時間三個方面,帶領我們沿着一條曲折的道路、從全新的角度去認識時間,感受速度、懸念、加速和等待。本書不僅講述了有關時間的科學理論和發現,還囊括了古老神話、藝術、詩歌、文學、歷史,以及人類的恐懼。本書作者奎多·託內利是意大利粒子物理學家,比薩大學通用物理教授,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牛頓駕駛學校:藏在汽車中的物理學》

[美]巴里·帕克 著,朱蒙 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7月版

對大多數人而言,駕駛是一門技術;在物理學家眼裡,它卻是一門科學。物理學的每個分支幾乎都能在汽車上得以體現,每一輛車都是一間車輪上的實驗室。本書中,作者將介紹駕駛相關的基礎物理學知識、汽車的電力系統、發動機、剎車等,還將揭示日常生活中與汽車相關的現象和原理,比如撞車事故、賽車的重量轉移、交通擁堵的智能解決方案以及未來的汽車等。本書著者巴里·帕克(Barry Parker)是美國愛達荷州立大學物理系和天文系名譽教授,已出版物理、天文類科普作品數十部。

《美妙的振動:音樂中的物理學》

[美]巴里·帕克 著,丁家琦 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7月版

物理學家巴里·帕克教授退休後開始自學鋼琴,被美妙的振動深深吸引。他在這本音樂物理學之書中討論了聲學、樂器、音樂的歷史、聲音是如何產生和被感知的,以及電子設備和音樂廳的設計奧妙。這個有趣的過程展示了聲學可以教給我們量子論的知識,解釋了簡諧振動與波的理論關係。

《黑洞之影》

[美]賽斯·弗萊徹 著,趙雪杉 馮葉 苟利軍 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年7月版

《黑洞之影》講述了一羣科學家歷經數十載,拍攝了第一張黑洞照片,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進行了終極檢驗的冒險故事,並幫助回答了關於空間、時間、宇宙起源和實在本質最深層次的問題。本書作者賽斯·弗萊徹(Seth Fletcher)是《科學美國人》的首席特寫編輯,另著有《超級電池、電動汽車和新鋰經濟》。

《天空大圖鑑:中國觀雲賞天者指南書》

計雲 張超 王辰 著,化學工業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這是一本天空百科全書。書中講解了天空中幾乎所有已知的雲和大氣光象(彩虹類、寶光類、冰暈類、蜃景類、電光類、天空的色彩和光影)——從發生原理、常見地域、觀測方法等角度。本書從十幾年積累的幾千張天象圖片庫中精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攝影圖片,許多圖是該領域僅有的一張,還包含大量手繪的雲圖和大氣光象的模擬圖。

《文明之外:我在南極的一年》

[奧]卡門·普斯尼西 著,田思悅 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10月版

2018年,作者受歐洲航天局委託,在南極康科迪亞站度過了一年。那裡的生活條件與火星的環境相類似,因此她研究了13位團隊成員的身體和心理對南極環境的適應情況。在這本書裡,她記錄了自己的經歷:她遇見了難忘且壯美的白色大陸,也因長達數月的極夜、零下80攝氏度的極寒和與世隔絕的狀態挑戰了自己的身心極限。本書作者卡門·普斯尼西1988年出生於奧地利克拉根福特,是一名全科醫生,從南極回到歐洲後,她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宇宙醫學方向的博士學位。

《我們的感官:動物和人是如何感覺的?》

[法]法拉·凱斯里 米歇爾·西姆 著,[法]阿梅莉·法利埃 繪,李萍 譯,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後浪,2023年10月版

動物眼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它們也和我們一樣,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聞嗎?這本書裡介紹了近100種動物的44種感官特點,讀者將瞭解到眼睛最多的動物、耳朵藏在身體裡面的動物、靠舌頭來聞味道的動物……本書著作者法拉·凱斯里是獸醫學和動物生態學專業畢業,也是法國電視五臺《健康雜誌》節目的記者和專欄作家。在向公衆介紹世界各地的動物的過程中,寫這本書的念頭逐漸萌芽;米歇爾·西姆是巴黎一所醫院的外科醫生,同時也是電視、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

《蘑菇獵人:探尋北美野生蘑菇的地下世界》

[美]蘭登·庫克 著,周彬 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11月版

北美森林黑暗的地下世界默默生長着大自然最後的野生美食——蘑菇。相比奢華的餐廳和昂貴的白松露,採蘑菇的人並不精緻。他們行走於荒野中,隨季節變化而改變蹤跡,只爲從樹林裡挖出更多珍稀的野生蘑菇來換取金錢。作者將真菌學、飲食文化和戶外探險交織在一起,揭秘蘑菇獵人這個鮮爲人知但競爭激烈的神秘職業,同時探討人類行爲、經濟、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係。本書作者蘭登·庫克(Langdon Cook)是來自美國的自然寫作者、專欄作家,也是一名大學講師,熱愛野生食物和戶外探險。

《野草:野性之美》

[英]加雷思·理查茲 著,英國皇家園藝學會 編,光合作用 譯,譯林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在現代花園中,野草不再是“格格不入的植物”,而是來自大自然的野性呼喚。它們以堅韌不拔之勢,靜靜生長在不起眼的角落裡,或擁有迷人美麗的外表,或可食用、藥用,或滋養生靈。在追求自然和諧之美的今天,野草也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本書中,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用凝練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片,爲我們講述這些植物世界裡無名英雄的故事。本書著者加雷思·理查茲(GarethRichards)是英國瑞特爾學院園藝學榮譽學士,曾任BBC《園藝世界》節目研究員,現爲英國皇家園藝學會播客主持人和《花園》雜誌專題編輯;編者英國皇家園藝學會(RHS)是英國首屈一指的園藝慈善機構,成立於1804年,旨在通過舉辦展覽、推廣園藝理念和專業知識來促進園藝事業發展,併爲園丁提供創作靈感。

《年輪裡的世界史》

[比利時]瓦萊麗·特魯埃 著,許晨曦 安文玲 譯,商務印書館,2023年9月版

除了揭示樹木自身的年齡,年輪還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作者通過16個有趣的故事帶我們走進這一20世紀初才成立的學科。原來,樹木的年輪同樣默默記錄着這個星球的氣候變遷。那一圈圈的印跡,忠實地記錄了光照、水分、溫度等環境和氣候等外界因素對樹木生長的影響,甚至重大的災變事件也能在年輪中體現出來,比如颶風、地震、火山爆發,等等。可以說,樹木年輪是一部地球氣候“年鑑”。本書作者瓦萊麗·特魯埃(Valerie Trouet)是生物科學工程博士,亞利桑那大學樹木年輪實驗室教授,從事樹木年輪學研究二十餘年,發表論文六十多篇,是歐洲已知最古老的活樹(樹齡1075年)的發現者。

《羣鳥嚶嚶:法國皇家植物園鳥類圖鑑》

[法]布封 編,[法]弗朗索瓦–尼古拉·馬蒂內 繪,林瀨 譯,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後浪,2023年12月版

本書是基於路易十五時期法國皇家植物園收藏鳥類標本的博物學鉅製,由博物學家布封主持,鳥類學家、雕刻家弗朗索瓦-尼古拉·馬蒂內繪製、雕刻。原版書首版於1765年,由巴黎出版商龐庫克作爲布封《自然史》鳥類卷的插畫彙編,分十冊陸續出版。全套共有1008幅圖,包含973幅鳥類畫、35幅其他動物畫(28幅昆蟲、4幅珊瑚和3幅兩棲和爬行類動物),其中有些鳥類(大海雀、旅鴿等)已滅絕。

《心智考古學:人類情緒的神經演化起源》

[美]雅克·潘克塞普 [英]路茜·彼文 著,王昊晟 李恆威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版

本書主張理解大腦的演化是揭開大腦工作機制之奧秘的關鍵點,所以作者對從齧齒動物到哺乳動物的行爲和機能解剖做了詳盡的比較研究,並提出了極具洞察力的理論,從而解釋了動機、情緒和自動反應的皮層下操作平臺與演化生成的新生事物——皮質之間的關係。書中對探索、恐懼、憤怒、慾望、關懷、驚慌和嬉戲等基本情緒如何引導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的情感生活提供了一種易於理解的解釋。本書著者夏克·潘克塞浦(Jaak Panksepp)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國際神經精神分析學會聯席主席,主要研究領域爲情感行爲的神經解剖與神經化學機制;路茜·彼文(Lucy Biven)是英國神經科學家、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受訓於倫敦安娜弗洛伊德研究所。

《記憶腦科學》

[美]安德魯·佈德森 [美]伊麗莎白·肯辛格 著,胡小銳 譯,中信出版社·鸚鵡螺,2023年11月版

記憶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也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恆久而穩定。記憶不是一種單一的活動,而是一系列有意識和無意識活動的集合。只有對我們的記憶系統有了充分的瞭解,我們才能瞭解記憶的本質,才能知道如何駕馭我們的記憶系統,進而知道如何提高記憶力,讓自己的記憶儘量保持長久和準確。在這本書中,讀者不僅可以瞭解我們的記憶是如何創造、存儲和找回的,還將瞭解一些神經疾病,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大腦創傷等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記憶的。本書著者安德魯·佈德森現任哈佛醫學院神經病學講師、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波士頓大學阿爾茨海默病中心副主任;伊麗莎白·肯辛格是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博士,教授,波士頓學院心理與神經科學系主任。

《跟着細菌學“腸”識》

[澳]布里奧妮·巴爾、格雷戈裡·克羅切蒂、艾爾莎·懷爾德、莉薩·斯廷森 著,[澳]本·哈欽斯 繪,陳墨 譯,中信出版集團·鸚鵡螺,2023年12月版

這本書中的故事由不同的腸道細菌和免疫細胞講述,包括雙歧桿菌、羅斯氏菌、瘤胃球菌、大腸桿菌,以及T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等。跟隨着雙歧桿菌“比菲”、羅斯氏菌“羅斯”等的冒險歷程,讀者會逐漸弄清楚免疫系統和腸道微生物羣之間的關係。讀者還會清楚地瞭解一個嬰兒從在母體中的受精卵開始,到出生後的幾個月內,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腸道微生物羣和免疫系統。本書著者布里奧妮·巴爾是視覺概念教學藝術家;格雷戈裡·克羅切蒂是微生物生態學家;艾爾莎·懷爾德創作過多本童書;莉薩·斯廷森是西澳大利亞大學生殖生物學家、分子微生物學家。

《完美捕手:與超級細菌搏鬥的驚魂之旅》

[美]斯蒂芬妮·斯特拉次迪、湯姆·帕特森 著,李芃芃 譯,湖南科技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本書介紹了一種被遺忘了百年之久的治癒方法——噬菌體,它有望成爲抗擊全球超級病菌危機的一種潛在解決方案。流行病學專家的丈夫遭遇了致病細菌,命懸一線,妻子該怎麼辦?這是一本令人振奮的回憶錄,深情記敘了一個女人爲拯救她丈夫的生命所做的努力,以及一種被遺忘的治療方法如何被再次發現,它有可能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小提琴家的大拇指:大話基因秘史》

[美]山姆·基恩 著,左安浦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未讀·探索家,2023年11月版

DNA不僅決定了我們的身體特徵和遺傳疾病,也記錄了我們的歷史和文化。從瘋狂貓咪女士到沒有指紋的人,從核彈倖存者到肯尼迪的膚色,從肖像畫中的基因缺陷到智人與尼安德特人的雜交,從滅絕病毒的復活到人類DNA的無限延伸,作者用輕鬆幽默而又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了DNA中隱藏的驚人故事,同時也展望了DNA對於我們物種未來的意義。本書作者山姆·基恩是科普暢銷書作家,代表作有《元素的盛宴》《冰錐外科醫生》《愷撒的最後一口氣》等。

《命懸一線我不放手:ICU生死錄》

薄世寧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磨鐵圖書,2023年11月版

作者以醫學科普和⼈⽂敘事雙重視⻆,還原ICU真實緊急的救治過程,科普危重症醫學常識,探討當我們⾯臨疾病衝擊時,如何做好⽣死攸關的關鍵決策:省錢還是保命、放棄還是堅守、如何做最優決策、如何建⽴醫患信任等。本書作者薄世寧爲北京⼤學醫學博⼠,北京⼤學第三醫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國家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現場處置指導專家,在危重醫學科⼀線⼯作22年,成功救治⼤量危重病例。

《生育筆記:產科醫生的真實故事集》

[美]查維·伊芙·卡爾科夫斯基 著,蘇文敬 譯,譯林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在本書作者看來,影視和媒體把生育描繪得過於簡單和幸福,幾乎沒有人真正知道懷孕期間、之前和之後會發生什麼,沒有人知道除了喜悅,懷孕還可能使女性面臨尷尬、恐懼、憤怒,甚至生命危險。大多數女性及其家人對生育完全沒做好準備。在這本書中,作者挖掘多年的一線經驗,講述親身經歷的妊娠故事,揭開產科和產房的厚重帷幕,也揭開籠罩着女性身體和生育文化的迷霧。本書作者查維·伊芙·卡爾科夫斯基(Chavi Eve Karkowsky)是母胎醫學專家,蒙蒂菲奧裡醫療中心婦產科主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副教授。

《遠離那個牙醫》

[德]斯特凡·菲克爾 著,陳敬思 譯,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未讀·生活家,2023年11月版

在本書中,作者身爲享有盛譽的在職牙醫、醫學教授,用極其符合德國人身份的嚴謹態度與極具反差感的幽默文筆,爲讀者普及了口腔的結構,解釋了常見的口腔問題及常用處理方法,併爲我們預防口腔疾病、呵護口腔健康提供了實用性極強的專業建議。本書作者斯特凡·菲克爾(Prof. Dr. med. dent. Stefan Fickl)1977年出生,目前接管了他父親的牙科診所,他的祖父也是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