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殘典型案例 | 手語識別翻譯系統助力聽力殘疾人交流無礙
科技是改變殘疾人生活,助力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科技在殘疾人醫療、康復、照護、教育、就業、文化、體育、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有着廣泛應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的形勢下,加強科技助殘,提升助殘科技研發應用水平,對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殘疾人民生,促進科技強國建設和發展助殘領域新質生產力,有着重要戰略意義。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關心、重視和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協同推動下,科技助殘取得顯著成效。我國優質助殘科技成果不斷涌現,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要突破,一批助殘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和骨幹企業競相涌現,助力殘疾人跨越障礙,將更多美好生活願景變成了現實。中國殘聯新媒體陸續推出科技助殘典型案例,展示殘疾人工作領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最新成果。
天津理工大學無障礙智能科技研發團隊研發的複雜場景下中國手語識別翻譯系統,運用先進的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根據手語的語言學要素和語法語義要求,可實時識別和翻譯聽力殘疾人在開放場景下的連續自然手語,特定場景的翻譯準確率可達到97%,將聽力殘疾人手語表達的信息以文字或語音的形式傳遞給健全人,打破殘健溝通和融合的“玻璃牆”,在提高殘健融合溝通效率、推動國家無障礙建設發展等方面,均產生積極影響。
科技助殘:架起“溝通”橋樑
2020年,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的“複雜場景下中國手語實時翻譯系統”成功獲批國家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項目。作爲中國唯一一所面向聾人的高等工科教育學院,二十多年來,積極探索和構建面向聽障生的融合育人培養體系。
目前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多模態手語數據集、可識別翻譯國家通用手語和普通話的實時交互平臺、國家通用手語教學及推薦系統等。
“手語實時翻譯與語音輸入法相似,只不過語音輸入法是輸入語音、機器識別轉成文字,而前者則是需要輸入手語動作和肖像表情,機器識別。”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副院長袁甜甜說。
爲了讓識別更加準確,他們用了五年的時間收集數據,最終構建起30餘萬條的視頻語料庫。
“就是因爲我與他們朝夕相處,我才知道對殘疾人最好的關心就是平等與尊重,他們不是殘障,只是與我們不一樣。”袁甜甜說。
現在中國手語實時翻譯交互系統可實時識別和翻譯聾人在開放場景下的連續自然手語,翻譯準確率可達到97%。
日前,團隊所研發的AI手語實時翻譯系統正式被全國無障礙試點示範城市——衢州市採納,爲推動國家無障礙建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研發成果先後吸引了中國聯通、中國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中國民航局等多家知名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可應用於特殊教育學校、民生諮詢窗口、大型賽事服務、交通樞紐導覽等多類殘健融合交流場景,實現更優質的無障礙服務。
來源:中國殘聯計財部並綜合天津殘聯、央視網等消息
編輯:張雪飛
審覈:張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