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演譯創世 臺北當代藝術館預言美麗新世界

保羅.泛諾斯展出的《美國計劃》思考DNA分析技術可能宰制各領域。(當代館提供)

元宇宙、NFT、生物科技近年引領着「美麗新世界」的想像!如果以科技的角度重新演譯創世的母體狀態,生命與環境將會展現出什麼樣貌?臺北當代藝術館(當代館)以希臘神話生命起源的「蓋婭」爲命題,邀集國內外14位藝術家,在編碼與生物演化間,勾勒新的世界與生態。

《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_幻我;它境》由沈伯丞擔任策展人,作爲當代館20週年系列的壓軸展,讓藝術與科技在當代藝術中碰撞,沈伯丞說:「科學提供的是真理的事實,藝術則提供真理的意義」在他看來,科學知識被藝術家應用後,讓程式語言不只是工具,而有更深刻乃至於審美的意義。

「《阿凡達》演的都是真的!」沈伯丞以佈雷格.布洛斯的螢光攝影作品指出,花卉植物實則在某些光線下,可發現它們傳達生物能量,植物也能和植物乃至動物溝通。同樣思考自然、文明,長期以自然生態爲創作核心的胡安.薩摩拉,作品《氣態文化》從世界各城市採集微生物培養,並將微生物聚落羣點轉化成音符,演奏出不可見的生命之音;《樹棲》在展場地面上以土壤排成QR Code,掃描後會發現一棵曾捷息市中心的樹木,卻因開發而被砍伐,最終它曾存在的紀錄,僅存於數位雲端。

曾獲2017年林茨電子藝術傑出作品獎的保羅.泛諾斯展出的《美國計劃》,設計了一個狀似噴泉的容器,藉以蒐集唾液樣本,意味着運用DNA分析,從個人隱私到商業乃至國家安全都有可能被操控;臺灣藝術家吳梓寧的《網路後世--》異曲同工地以基因爲創作起點,思考若一開始基因就能選擇,人類進化又會是什麼樣貌?然而吳梓寧刻意將其他物種基因也加入,也結合了東方文化對於投胎轉世、輪迴的思考。

藝術創作若不只於審美,而是結合程式、數據會是什麼樣的面貌?藝術家黃新《100HEN-NOT WITHOUT YOU》撈取NFT作品持有人名字、頭像,根據作品數量改變格子大小;《綻》則是每當線上有NFT賣出,作品影像就會綻放煙火。

被臺灣NFT藝術家奉爲偶像的麥特.德洛裡耶《子午線》更是極至地以編碼所發展出的演算法,完成看似美麗地景的藝術作品,沈伯丞指出:「當程式編碼取代畫筆,藝術結合科技也帶來更多可能的美麗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