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教育和數位普惠金融 青年不被騙

畢業季快到了,又有一批社會新鮮人加入職場。對這羣積蓄有限、尚未有充分信用紀錄的青年來說,金融服務同樣需要被充分照顧。日前受邀參與金融論壇,許多專家學者和實務界朋友都認爲,在數位金融與AI金融快速發展下,網路原生代的Z世代將成爲新客羣。推展青年數位普惠金融,照顧每位青年,加強金融素養教育,不被詐騙引誘,是臺灣金融產業永續發展的另個重要議題。

青年的數位普惠金融(DFI),是指使用數位金融服務來推進普惠金融,包含運用數位方式,向被傳統金融忽略、沒有信用紀錄的社會新鮮人提供一系列適合他們的金融服務,並以年輕客戶可承受、業者可永續負責任的方式來提供。

國際上早已將青年DFI列入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二○二○年發佈的「促進青年普惠金融報告」指出,數位金融科技有助於大幅提升青年DFI的可及性,建議各國推動包括:將青年聲音納入DFI政策和計劃,收集和使用去識別的青年特定DFI數據,並要考量會影響青年DFI的經濟、社會、文化、性別與宗教因素。

其次,要積極建構負責任的數位金融服務,提供有利、有韌性的環境。例如可信賴且安全的數位身分系統;支持推動對青年友善的數位金融產品;支持利益關係人參與,鼓勵合宜的公私協作;考慮青年在數位環境中的需求、風險和脆弱,併兼顧審查與年齡相關的監管要求,確保適當性。更要導入資源,提高年輕人的金融和數位素養。

在美國,提升青年的金融素養和能力,已是教育和金融體系協力合作的政策。以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FPB)的實踐方式爲例,CFPB金融教育辦公室制定了關於美國青年金融教育和能力的政策建議與白皮書,包括從「K到12」(幼兒園到高中)的金融素養基礎教育、把理財教育引入標準化考試、創造創新的實踐學習、爲教師的培訓提供機會和激勵措施、鼓勵家長討論理財話題等等,全面提升青年的金融素養。

CFPB並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合作開展與金融知識和教育相關的計劃,提供課程和教材,強化年輕人對金融的理解。著名的FDIC「年輕人明智理財」計劃即是一例。

至於我國,雖然金管會已跟隨國際趨勢,將金融素養教育列入普惠金融重要指標,且透過公平待客原則要求金融機構重視年輕消費者保護,可惜金融素養在教育體系中並未跟上先進國家。金融研訓院與Dcard合作進行的二○二二年大專生金融生活調查即顯示,逾七成的大專生覺得學校課程對生活財務的助益低或極低,學校正規教育無法有效提升金融知識,年輕族羣多仰賴網路自我學習。

以臺灣年輕人使用數位網路的高普及率和數位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我國青年DFI可及性很值得期待;然而欠缺充足的金融素養教育,不但會造成青年DFI的重大阻礙,更會讓年輕人成爲被虛擬貨幣、先買後付(BNPL)、網路釣魚等詐騙鎖定的犧牲者。金融素養教育的關鍵性可見一斑,已是必須急起直追的國家永續政策。

(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