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畫博物展 刻繪與藝術美好交流

科博館《科畫博物》特展19日登場,展現博物學古典圖繪、館藏標本及「科學繪圖」。(陳淑芬攝)

新臺幣紙鈔1000元、500元上的帝雉、梅花鹿,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繪圖」。科博館《科畫博物》特展19日登場,展現博物學古典圖繪及館藏標本及科學繪圖。館長焦傳金表示,科學繪圖是科學與藝術交會的美好結合,現場設有繪畫教室,邀觀衆動手畫。

《科畫博物》特展開幕,邀科博館生物學組無脊椎學博士李坤瑄、駐館10年以上的繪圖師彭瑄玉,示範科學繪圖的草圖繪製,彭在現場繪製「沙蛸」;李則解說繪製的生態重點和技巧,將展至今年12月3日。

焦傳金表示,即便現今攝影發達,尤其手機更隨時能捕捉生物的身影,但科學繪圖可突顯生物重點特徵,研究上仍無可取代。

策展人、科博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黃俊霖博士說,科學繪圖早期創作是以木塊雕刻製版、印刷,特展取「刻」畫與「科」畫諧音,代表繪圖製版與科學內容的雙重意涵,科學家發現新物種、建立模式標本時,有如幫新生兒報戶口,透過科學繪圖可精準記錄生物構造與特徵,發表在學術期刊,有助日後鑑別、對照物種。

特展規畫「科畫歷史」、「理科畫風」、「透視繪圖」、「演示之窗」與「自然美記」5大單元,主視覺透過層疊交錯的觀景窗,表達科學繪圖的多重視角意涵,成爲打卡熱點。

其中,「理科畫風」展區以科學繪圖搭配對應蒐藏標本,展現科博館開館以來超過150萬件典藏標本,包括動物骨骼與毛皮、昆蟲針插、植物臘葉、化石、考古文物等;現場並打造透視繪圖的繪畫教室,讓觀衆可以動手畫,瞭解科學繪圖在光影、比例的技巧手法,並參與觀察標本及繪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