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專欄 | 三大城市羣ESG信披PK:長三角竟然墊底?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羣中,誰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最高?中國環境記協、北京化工大學2月聯合發佈的《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2022年度)》(以下簡稱《報告》)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據悉,中國環境記協(全稱“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是由全國報刊、廣播、電視、通訊社等新聞單位和環境新聞工作者自願組成的全國性社會團體,爲亞太環境新聞工作者論壇的成員,其上級主管單位是生態環境部。

所有上市公司中,《報告》所評估的“五星級”企業爲2家,“四星半級”企業爲16家,五星級企業均分佈在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區。四星半級及以上的企業數量爲13家,珠三角佔5家。而根據各項指標得分率,長三角地區的環境信披水平整體相對落後。

數位觀察人士對華爾街見聞分析,京津冀的“優勝”很可能得益於更高的國有企業數量,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江蘇等省份區域,國有企業比例較低。綜合其它評估結果看,僅在少數社會治理維度上長三角有優異表現。

“國字號”驅動

《報告》統計發現,2022年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穩步提升,披露指數約爲40.57分,相比前一年上漲幅度爲1.7%,整體處於“二星級”水平的發展階段,仍有2/3的上市公司未披露環境責任信息。

5078家滬深股市上市公司中,在2022年度發佈社會責任報告、ESG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環境報告書以及企業公民報告等有效樣本的企業,總數量爲1675家;佔所有上市公司數量的32.99%,比前一年增加了387家,增幅爲25.42%。

區域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指數平均分爲42.59,京津冀地區爲42.24,長三角地區則爲36.61(三者總平均分爲39.89)。從一級指標得分率來看,三地區得分率相近;其中京津冀地區企業環境管理、環境績效兩個一級指標得分率最高,分別爲48.10%、39.33%;珠三角地區企業的利益相關方指標得分率最高,爲51.36%。

京津冀的“雄起”很可能和其擁有更多國企有關,而在頂層設計強勢推動“雙碳”政策的影響下,國企已經成爲了驅動ESG發展的排頭兵。

2021年12月,國資委發佈《關於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央企產業和能源結構優化目標,爭取到2030年實現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顯著成效;到2060年全面建立央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這對央企統籌協調資源利用、加強重點行業綠色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完善的環境信息披露正是協助進行全體央企推進“雙碳”轉型工作的重要環節。

2022年3月,國資委成立社會責任局,強調“要抓好中央企業社會責任體系構建工作,指導推動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2022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發佈《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明確要求進一步完善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SG)工作機制,推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業治理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不斷提高,推動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專項報告,力爭到2023年相關專項報告披露“全覆蓋”。

2023年7月,國資委辦公廳發佈《關於轉發<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專項報告編制研究>的通知》,旨在爲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提供參考,有利於其高質量完成“全覆蓋”的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市場定價功能引導資本服務實體經濟。

根據中財大綠金院統計,中央國有企業的ESG/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率 在近四年保持穩定上漲趨勢,2021年後增長率顯著提升,截至2023年7月31日,450家已在A股上市的中央國有企業中共有347家披露了ESG/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率高達80.70%。此外,2023年A股上市的地方國有企業共計929家,已披露ESG/社會責任報告的有478家,當年度披露率爲51.45%。這些比例都要高於全國上市公司的平均披露水平。

從地域分佈上看,國有企業比例最高的正是山西省(80%)、陝西省(73%)、安徽省(65%)、京津冀地區(64%),以及雲南(63%)、江西(62%)等中西部大省。而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20%)、江蘇(25%)等省份區域,國有企業比例較低。

不止一份調研分析省市情況顯示,在重要規劃區域中,京津冀地區整體表現優秀。如金圓桌評級早先的一份報告就曾指出,長三角環境維度得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ESG 總分也略低於全國水平,社會維度下,長三角在生產安全、產品質量與安全兩大屬性表現較好,優於京津冀地區,在社會投入、供應鏈與同業管理表現較差,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京津冀地區所有屬性表現皆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大部分優於長三角地區。治理維度下,長三角在高管層結構、高管層行爲方面發展較爲成熟,得分較高 ;長三角與京津冀黨建情況得分皆略低於全國水平 ;然而京津冀地區企業實行了更完善的監管與評價、以及突出的企業 ESG相關信息披露質量。

細分到屬性來看,長三角地區企業最爲欠缺之處在於污染排放、環境信息披露、社會投入、高管層行爲和監管與評價;只有一個屬性(產品質量與安全)均分高於全國水平。與之相反,京津冀地區較爲欠缺的地方在於高管層結構,其餘屬性表現均優於全國水平。

“三產”發力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前20名的企業首次出現8家第三產業企業,且1家爲五星級水平,第三產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日益完善。本年度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爲:招商港口、中國石化、藥康明德、浙商中拓、國電電力、浙富控股、招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移動、長飛光纖。

《報告》按所有制將上市公司劃分爲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公衆企業、外資企業、集體企業及其他企業共六類,披露水平差距明顯。其中,集體企業披露指數得分最高(47.03分),其次爲公衆企業(42.28分),第三爲國有企業(42.02分),此三類企業均高於平均分。

雖然整體披露水平穩步提升,但仍有部分企業披露意識不強。結合生態環境部2022年對外通報的信息,有上市公司因生態環保問題被通報或處罰後,未在其企業官網或相關報告中披露。如,江蘇省南通市南通耀龍金屬製造有限公司擅自改變管理類別無證排污案;天津市武清區發斯特(天津)能源管理有限公司修改顆粒物量程上限,逃避監管排放大氣污染物;南京紅太陽生物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環評文件弄虛作假;雲南省玉溪市查處超標排放大氣污染物案並指導幫扶企業達標排放。

《報告》首次按行業將上市公司分爲農、林、牧、漁業,採礦業,製造業,公共事業,建築業,服務業,高新技術業等七類,各類行業整體表現均需進一步提升。其中,在製造業、公共事業、建築業、服務業、高新技術業中,多數企業披露水平處於發展和起步階段,佔本行業企業的比重分別爲68.7%、69.9%、72.2%、75.6%、59.0%。作爲高度資源密集型行業,採礦業表現居中,58.3%的企業處於追趕和發展階段,面臨披露方面諸多挑戰。農、林、牧、漁業缺少傑出和優秀評級的企業,在環境信息管理方面提升潛力較大。

本年度1584家上市公司不同程度披露了碳信息,在發佈有效樣本的1675家企業中,佔比94.57%,相較2021年度披露佔比(83.25%)提升11.32%;其中第一二產業1124家(70.96%)、第三產業460家(29.04%)。其餘91家企業未披露碳信息,佔比5.43%。

各企業碳信息披露得分率明顯提升。1675家上市企業在溫室氣體環境績效方面的總體平均得分率爲32.55%;其中超過平均得分率的企業共計770家,佔全部企業的45.97%。

按產業分析,第一二產業1177家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平均得分率爲33.63%,第三產業498家企業平均得分率爲32.26%,第一二產業碳信息披露質量仍優於第三產業。

此外,滬深兩市碳信息披露總體水平同比顯著提升。2022年度滬市企業碳信息披露平均得分率爲32.53%,深市企業平均得分率爲32.60%,同比均有較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