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熱”引發“本研倒掛”,多所高校研本生比超1:1!今年在溫高校的研本生比是多少?
10月15日至28日,是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網絡報名時間。近幾日,多所在溫高校發佈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對招生人數、具體流程、學制和學費標準等內容進行明確。
近年來,“考研熱”備受關注。從2016年的177萬人到2023年的474萬人,八年間,全國考研報名人數增長了1.6倍多。去年,全國考研人數在連增八年後首次下降。今年考研報名人數會不會繼續減少?有相關專家表示,從當前的形勢來看,2025年考研報名人數或將保持在穩定水平。
在溫高校是否出現“本研倒掛”?
日前,多所高校的“本研倒掛”態勢引發熱議和關注,即發生了“在校研究生多過本科生”現象。比如,浙江工業大學發佈的2024級新生數據中出現了一個新情況:研究生5382人,本科生5342人,新生研本生比首次超過1:1。而蘭州大學今年在校研究生的總量也首次超過了本科生總量。
“本研倒掛”,是指高校中研究生與本科生數量的比例出現反轉,即研究生數量超過本科生數量。這種現象在近年來愈發明顯,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擴大,而本科生的招生速度則相對放緩或保持穩定。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全國至少有53所“雙一流”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新生人數超本科生新生。根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2022-2023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2023年北京高校全日制畢業生數量約29.6萬人,其中研究生16萬餘人,多出本科生3萬人。
那麼,在溫高校是否出現“本研倒掛”的現象,新生的研本比又是多少呢?
記者根據各校發佈的2024級新生數據,統計發現,溫州醫科大學2024級新生:研究生2639人,本科生3899人,研本生比約爲1:1.48;溫州大學2024級新生:研究生1831人,本科生4802人,研本生比約爲1:2.62;溫州肯恩大學2024級新生:研究生294人,本科生1299人,研本生比約爲1:4.42。可見,在溫各校的新生研本比並沒有超過1:1,但根據招生人數可知,近年來研究生人數逐年增加,而這一趨勢還在繼續。其中,溫州醫科大學的研本人數最爲接近,研究生新生人數是本科生新生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這也與其是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擁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學位博士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息息相關。
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新增研究生專業。記者從各在溫高校研究生院招生辦瞭解到,不少高校新增了2025年碩士研究生專業。“2025年,溫醫大新增了2個碩士點招生,增加了4個碩士專業。”溫醫大研究生院招生辦主任葉思霞介紹,溫醫大新增碩士點招生:法醫學(學術型)、生物與醫藥(專業型)。同時,新增碩士招生專業:放射腫瘤學(專業型)、特種醫學(學術型)、法醫學(學術型)、醫院管理(學術型)。此外,中西醫結合分中西醫結合臨牀和中西醫結合基礎兩個方向招生。在她看來,溫醫大於短期內,還不會出現“本研倒掛”的現象,不過,通過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等措施來吸引優秀學生報考,依然是高校的發展戰略之一。
溫州大學研究生院招生科副科長黃冰告訴記者,2025年溫大將新增3個碩士專業,分別是人文學院的戲曲曲藝與傳播(交叉學科)(學術型)、建築工程學院的土木工程(學術型),以及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的能源動力(專業型)。她認爲,隨着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促使部分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以獲取更多教育資源。
教育專家提醒學生理性對待“考研熱”
“班裡32人,除了已經保研的同學,大家都在準備今年12月即將到來的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目前,溫州醫科大學臨牀醫學專業的史同學已進入最後的衝刺狀態。“醫學生的考研熱度,與目前醫學相關工作對學歷要求較高,且看重應聘者科研能力等情況一致。比如,我們臨一信工2024屆臨牀醫學專業的升學率就達到了77.6%。”溫醫大第一臨牀醫學院(信息與工程學院)教師吳森森說。
“我一直想從事計算機理論方面的研究,從大三開始就堅定了考研的目標。雖然‘一戰’失利了,但我不會輕言放棄。”李新來自溫大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如今正面臨着“二戰”的挑戰,他希望未來能夠繼續讀碩讀博深造。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當前就業形勢下,有一些本科畢業生因學業規劃或就業壓力而選擇繼續深造,希望通過更高的學歷來增強競爭力。同樣,也有許多本科畢業生意識到,相較於花費數年時間攻讀研究生學位,直接進入職場積累經驗、提升技能或許更爲務實。
“不管是考研、考公、考編,還是直接就業、出國留學,學生都應該結合自身情況,理性對待。”在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崔岐恩看來,“考研熱”的出現受教育政策、教育資源、市場需求等因素影響。
他認爲,從個體角度來看,有的學生喜歡做研究,所以考研考博是本人的主動選擇。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被動選擇,希望通過考研延緩就業。那麼後者就要抓住考研的機會,找到更適合的就業或研究方向;從社會角度來看,隨着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增加,國家加大了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時,新興行業如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領域對具備高科研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專業人才需求旺盛,促使更多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以提升自身競爭力;從知識角度來看,知識迭代越來越快,知識細分越來越精準,人工智能的發展正促使一些重複操作型的崗位被機器所替代,人要從事具有創新性、創造性的工作,那麼就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考研的趨勢也就不可避免。
而提到“本研倒掛”,崔岐恩則稱這一現象並非新聞,“特別是在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中已經出現,這與學校的辦學定位、層次直接相關。”在他看來,這一現象提醒了現行的教育模式需要進行反思與創新。政策層面應進一步優化研究生教育體系,使之更貼近社會需求;學校方面應深化教學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學生個體則需樹立正確的職業觀,理性看待學歷與能力的關係。高校需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開設更多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的專業課程,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記者:卓 揚
編輯:瞿含張
二審:曾雲畢
三審: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