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倒人!央視春晚主題「龘」啥意思 正確讀音、背後含意曝光

央視發佈龍年春晚的主標識是「龘」(音「踏」)字視覺符號。(取材自央視網)

進入12月,一年一度的「春晚」腳步聲也越來越近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2日發佈《2024年春節聯歡晚會》的主題爲——「龍行龘龘,欣欣家國」,主題發佈後,「龘」這個字也引發關注。

封面新聞報導,看到「龘」這個字,不少人估計第一感覺是:結構和筆畫都很複雜。三個龍的繁體字放在一起,讀什麼,是什麼意思?根據《康熙字典》記載,「龘」出自中國古代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玉篇》中解釋「龘」,音同沓(dá)。龍行龘龘也,形容羣龍騰飛的樣子。

龘這個字的構造是由三個「龍」字組成的繁體字,猶如三條龍在空中騰飛。這種構造方式,既體現了古人的想像和藝術感,也展現了他們對自然與宇宙的敬畏與理解。在現代社會中,雖然龘這個字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在一些特殊場合,比如書法、藝術設計等,仍能看到它的身影。

同時,央視甲辰龍年春晚的主標誌也正式發佈。2024年總檯春晚主標識以「龘」字爲主視覺符號,整體設計以中國傳統篆刻藝術中極具特色的「國朝官印」字體-九疊篆爲靈感來源,莊重平衡、中正勻稱,彰顯出大氣雄健的文化氣象。主標識由中國探月工程、中國行星探測工程標識的設計者顧永江設計,在傳統書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富有現代氣息的「再加工」,金屬質感的色彩光澤讓「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晶片——從古老漢字到現代科技,龍年春晚主標誌連接古今、融通未來。

據報導,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巴蜀方言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汪啓明表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生僻字大概就是指,那些大家口頭上不怎麼說,寫文章也不怎麼用的字,這種情況是比較多的。1988年,國家語委、國家教委聯合發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包括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一共3500個。此外,還有一些沒有進入這個表、但大家還在用的字,總共也就七、八千個。像『龘』這樣的字,肯定是在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範圍之外,屬於生僻字。平時不怎樣用的生僻字,在日常語言生活之外,偶爾也會被一些特殊情況下會再度使用。」

央視發佈龍年春晚的主標識是「龘」(音「踏」)字視覺符號。(取材自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