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最容易忽視三個真相,任何電影都從未提及,與毛主席有關
1953年史上持續時間最久的停戰談判“朝鮮停戰”,歷時749天終於結束。中美雙方簽署了停戰協議,金日成、彭老總和克拉克也分別在上面簽了字。
在協議簽訂後,新中國向世界證明了硬實力,一雪自晚清以來所遭受的屈辱,西方列強再也不敢小覷我方。同時,我們換來一個相對安穩的國際環境,能夠得以沉澱自身,不斷提升綜合國力。
而當回顧這場讓人熱血沸騰的中美大戰時,相信多數人都能對其描述個大概,比如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
由於這一場決定國運的大戰,當時是由彭老總所指揮的,所以他在打出名氣的同時,其指揮藝術、戰鬥技巧也令全世界爲之折服。
比如斯大林曾親口對彭老總說:“你是一個創造現代戰爭奇蹟的人。好比用大刀長矛和來複槍作戰。”美軍專家更是感嘆:“彭德懷指揮的部隊,就是用原子彈也不能全部消滅。”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彭老總光輝戰績的背後有一個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此人便是毛主席。
大部分人應該清楚,毛主席抗美援朝最大的努力是力排衆議選擇參戰。
畢竟這場大戰原本是存在分歧的,不少同志都不願意參戰,尤其是以林總這個剛在解放戰爭立下不朽功勳的四野最高指揮官爲代表。
但毛主席卻極有遠見,他一針見血的表示: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之後選定彭老總入朝,這纔有後來彭老總施展才華的舞臺。
除此之外,毛主席在抗美援朝中起到的其他關鍵作用很容易被忽視,甚至有三個歷史真相,如今任何電影似乎都從未提及。
畢竟自紅軍長征後,坐鎮中央的毛主席就很少在大衆面前展現軍事韜略,本文我們來就來看看這三個都是說得啥?
第一,毛主席指點鄧華,巧破美軍高超戰術。
1951年4月麥克阿瑟被解除兵權,謹慎小心的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這位喜歡親臨前線、屢出奇招的美軍高級將領一度讓我方十分棘手。
比如在交戰後,他非常敏銳的發現志願軍的一個很大缺陷,我軍的攻勢一般只能持續一個星期,只要七天一過,我軍大概率會撤退。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是由於當時我軍沒有強大的空軍部隊,後勤補給壓力甚大,戰士們乾糧、彈藥全部清空,導致無法持續作戰。
李奇微則抓住這個機會,在我軍的七天進攻期主動撤退,只要七天一過,就立刻利用機械化部隊纏住我軍,對我軍進行反撲。
此招被稱之爲“磁性戰術”,看起來似乎無解,實在難以招架,畢竟只要我軍無法解決後勤,沒有先進機械化部隊,就無法佔據主動。
面對這一殺招,我軍不得不暫時放緩攻勢。不過,和美國人對決的可不僅是彭老總和志願軍,還有後方的毛主席,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
爲應對李奇微戰術,毛主席決心召見一線指揮員談談,於是志願軍二把手、第一副司令鄧華就在彭老總的委派下,帶着首批入朝作戰的志願軍主力高層回中央彙報情況。
毛主席當時中南海菊香書屋親自接見鄧華,一番寒暄後便步入主題,毛主席聽得很認真,一直在小本上做記錄。在聽完後,他經過思考給出了一個新作戰方針。
他當時對鄧華講道:德懷和你都是湖南人,曉得“零敲牛皮糖”是怎麼回事吧?對美英軍,目前應實行戰術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的方針,敲他的牛皮糖。
毛主席的這番解答接地氣又形象,也許非湖南人不太能理解,但這裡麪包含了極爲高深的戰術。簡而言之,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小殲滅戰的一個具象化提法。
意爲通過小殲滅戰,小口小吃逐步擴大的辦法,不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此招也是毛主席經常提到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和積小勝爲大勝”。
隨後毛主席對鄧華作出了更詳細指示,每軍一次以徹底乾脆消滅敵一個營爲目標,一次可以使用三四個軍,也可以更多一點,其他部隊整補待機,有機會就打。
如此輪番作戰,在夏秋冬三季內將敵人削弱,等到春季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攻勢了。
不得不說,毛主席的軍事思維極爲靈活,此舉的確是應對磁性戰術的一個妙招。當時鄧華聽後大受啓發,回家後思緒紛飛,立刻撰寫了《論朝鮮戰場之持久戰》。
在持久戰中,鄧華在毛主席的指導下,又進一步提出新觀點:改變我軍過去以運動戰爲主陣地戰爲輔的作戰方式,改爲以陣地防禦戰爲基礎。
然後將防禦和進攻結合起來,實行積極的陣地防禦,打小規模攻堅戰。用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的戰術,達到最終粉碎磁性戰術的目的。
在此後兩個多月的夏季防禦作戰中,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戰術”大顯神威。
我軍頂着範弗利特780多萬發炮彈的轟炸,硬是憑藉着坑道、交通壕,在防禦作戰中挫敗美軍進攻,有效殺傷、打疼了對方。此後,志願軍重新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第二,毛主席“神來之筆”,順利挽救危局。
其實我軍在奇思妙計破招,美軍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作爲我方遇到的最強大敵人,他們也一直在靈活學習運用我軍的優勢打法——比如在第五次戰役期間,美軍熟悉了我軍穿插戰術。
他們不再與我軍硬碰硬,夜晚就撤退,根本不給我軍穿插的機會,而且還輔以靈活的機械化部隊,以及恐怖的火力壓制,對我軍“放風箏”。
我們兩條腿,自然跑不過敵人的機械化;血肉之軀,也無法抵擋美軍的火力壓制,就算偶爾截住敵人,怎奈何敵人依舊可利用坦克就地組織環形防禦,殺出重圍。
更讓人無奈的是,美軍還會對我們的公路、航運節點搞突然穿插,速度太快,防不勝防。
這個其實和“磁性戰術”類似,李奇微帶領下的美軍依舊拿我軍痛點做文章,我們缺乏高機動機械化部隊,缺乏強有力的火力支持,後勤供給有難度。
這個硬傷導致我們有時追不上,火力也不如對方,後方補給還老是被穿插侵擾,在僵持階段時期,還真被消耗的出現一個巨大隱患——比如志願軍部隊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其中以第三兵團最爲突出。
在彭老總看來:三兵團至少兩個月才能恢復元氣。
入朝兵員不足的問題該如何解決?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個時候任何部署都不能出現紕漏。此時又是毛主席很適宜的站出來,給了彭老總一個大禮——20兵團。
這其實是毛主席早就準備好的後備力量,他們已經做好所有入朝準備。而毛主席這一“神來之筆”,也給剛陷入兵員困境的彭老總打了一針強心劑。有了新的生力軍加入,前線士氣大增。
此時此刻,彭老總也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料事如神。這裡剛說缺,毛主席卻早已料到解決了。
而且20兵團主力是京津衛戍部隊組成,其兵團司令選派的是楊成武。他們開赴朝鮮之前,毛主席特意讓楊成武來中南海爲他餞行,同時告訴他應該如何對付狡猾的美軍。
第一,頭腦要清醒,要眼觀全局,不能有速勝的想法。因爲五次戰役都證明包圍了敵人一個師或者一個團,也是很難殲滅的;第二,今後的方針應該是持久作戰,積極防禦,以打促進和談。
這些話楊成武引以爲戒,一直穩紮穩打,加上美軍錯估了我方軍力,沒有預料到我方在並無機動性前提下,後援來的這麼快,在最後一次全線發起進攻時,吃了大虧。
當時楊成武3天就殲敵1.7萬多人,創造了朝鮮戰場上殲敵最高的紀錄。當然,楊成武和彭老總的背後,離不開毛主席的指點迷津。
第三,毛主席高明點將,完全扭轉乾坤。
與美軍作戰爲何難呢?主要是敵人的火力覆蓋實在太猛烈,美軍將領範弗利特就曾經狂妄叫囂道:在他的火力打擊下,不可能有任何生物存在。
美軍當時打的有多瘋狂呢?曾在9天之內動用36萬發炮彈攻擊一個高地,刷新了美軍的戰場炮彈消耗量。
這樣的戰鬥方式,導致美軍在作戰中使用的彈藥量是規定允許限額的五倍以上,範弗利特彈藥量也逐漸成爲軍事名詞。
在正面作戰時,再厲害的戰略戰術,再頑強的戰鬥意志,在裝備被壓制情況下也是無法奏效的。敵人把重武器使喚的實在太過於瘋狂,讓我軍戰士損失慘重。
爲減少傷亡,毛主席意識到再給美軍上一課。於是針對敵人的火力覆蓋,毛主席就建議志願軍打坑道戰。甚至爲了打好坑道戰,他還特意點了一位大將——綏遠軍區參謀長王耀南。
王耀南雖然後來只獲得少將軍銜,當時還因病在醫院休養,但毛主席依舊選他去破敵。因爲他恰好可以應對美軍的重武器轟炸,畢竟是當時非常罕見的技術型將軍。
作爲工兵專家,此人極其擅長攻城爆破與地道戰。抗日戰爭時期,曾主導全面推廣工兵和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融合,將工兵戰法玩的出神入化,耍的日軍團團轉。
解放戰爭時期,他還在著名的臨汾、晉中、平津戰役中大顯神威。此時毛主席選他,就是想在朝鮮推廣坑道戰,應對美軍的重火力壓制。
不得不說毛主席確實選的對,因爲在戰略防禦階段,而且是處於朝鮮戰場這種多山地地形一帶,王耀南最能發揮出優勢。
他走馬上任、並向志願軍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後,就宣告暫時放棄了陣地戰。在他的帶領下,我軍搞出了隧道式坑道據點,處處相連,而各要道則安排機槍、迫擊炮。
只要敵人攻擊一個坑道,十幾個坑道就能馬上火力支援。而且這種坑道雖然小,但卻極爲管用,能躲過敵人重武器進攻,飛機、坦克、大炮轟炸,毒氣戰這類的大規模襲擊都不在話下。
坑道戰大顯神威的例子是在馬良山激戰中,當時我軍一天之內頂住了敵軍21次進攻,前後兩次作戰,共斃傷俘敵軍4340人,還擊毀了14架飛機和6輛坦克,一舉刷新坑道戰記錄。
在坑道戰推廣後,美軍就連火力壓制也起不到多大效果了。
可以說,能把裝備精良得美軍打得銳氣漸消極爲艱難,但在中央高層的運籌帷幄下我軍卻做到了。其實雖然我方很多條件都較差,但我們有毛主席便有一切可能。
此後美軍無計可施,最終進入停戰談判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