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矽谷銀風暴 李長庚籲設擠兌熔斷機制

銀行局官員指出,要嚴肅看待銀行「流動性管理」核心問題,但流動性不能「熔斷」,若讓民衆不能提領,恐引發更大恐慌,這與股市不能相提並論。過去實體分行擠兌時出現大排長龍,在網銀可能不復見,在開放網銀業務時就已想到,過去只擔心自然人,現在更擔心法人大量提領。

銀行局強調很早就與國際接軌,在流動性監理上,除有存保控管、以每日爲基礎監控,也會看巴塞爾協定二大指標,即短期流動性覆蓋率LCR、淨穩定資金比率NSFR,SVB出問題是因爲其未適用LCR跟NSFR的高規格監管,但國銀是全體適用,同時亦有每日動態管理機制。

李長庚表示,過去臺灣發生過的擠兌事件,幾天內擠兌幾百億元就已是大事,美國矽谷銀行48小時內被提款約新臺幣1兆2,800億元,臺灣的銀行若發生同規模提領,恐無一倖免。

金管會公佈國銀的LCR平均有134.6%、NSFR平均138.27%。李長庚說,雖然是在法定標準100%以上,但現在網路社羣傳播快速、網銀髮達,一旦有謠言,動動手指就可提領現金、擠兌力道更大,國銀該應及早有因應機制,主管機關與金融專家應集思廣義。

李長庚認爲,股市交易有熔斷機制,股價波動達一定幅度就暫停交易,但銀行擠兌沒有熔斷機制,應訂定某些指標,設立「擠兌熔斷機制」,他更預言,金融科技發展下,矽谷銀不會是單一事件,未來很多國家也會出現。

至於壽險業去年10月爆解約潮,李長庚強調,當時是因臺美利差飆到最高、匯差亦最大,保戶把美元保單或把解約費用低的保單解約,改去買美債賺更高的利息、或換成新臺幣賺匯差,壽險保單多有解約費用,一般很少爆解約潮。

國泰人壽執行副總林昭廷亦強調,解約潮最高是去年10月,現在解約已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