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律政劇就懂司法? 畫家法官郭豫珍捐獎學金鼓勵量刑研究

臺灣高等法院法官郭豫珍捐贈臺北大學285.6萬獎學金,校務基金將其中100萬提撥設置「量刑研究獎學金」,捐贈儀式8日於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舉行,校長李承嘉代表接受捐贈。記者王宏舜/翻攝

臺灣高等法院法官郭豫珍去年於臺北大學圖書館辦畫展,所得挹注警政署發給因執勤被殺警察遺眷年節慰問金公益專戶、臺灣偏鄉兒童教育基金會,臺北大學校務基金也獲285.6萬捐款,其中100萬元設置「量刑研究獎學金」。校方今在法律學院比較法資料中心舉辦捐贈儀式,校長李承嘉認爲獎學金可鼓勵研究者爲司法學術、實務提供研究成果。

郭豫珍除是法官,也是藝術家,今也贈送法律學院一幅探討司法運作與電影劇情差異性的創作「電影劇情無法拼貼真實正義」,畫作精選「十二怒漢」、「失控的陪審團」等12部精彩的法庭辯論電影海報,結合司法大廈影像,以手撕拼貼等多媒材技法,構成一幅「司法大戲」。她指出,一般人對司法審判的認知,大多來自電影劇情的感染,並非真實的體驗,電影劇情終究不是真實的正義。

當國民法官法施行上路,一般未受過法律專業訓練的國民,有機會參與重大刑事案件審判,如何摒棄法庭劇的浪漫印象,面對真實?郭豫珍認爲重新建構認知體系,無疑是最重要的課題。

郭豫珍表示,自己堅守刑事審判職務卅餘年,致力兩大目標,首先是裁判文字簡明流暢,能讀易懂,另一項就是公平合理的量刑。她指出,量刑差異是民衆質疑司法不公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因此結合法律、審判實務、各國量刑制度,以實證科學方法,完成「法官量刑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博士論文。

司法院從2011年起,推動量刑資訊系統建置計劃,陸續完成多種罪名的量刑現況,並已啓用。郭豫珍認爲量刑資訊系統是跨領域的問題,而非只是法學闡述的片面思維,因此發想設置「量刑研究獎學金」,希望借重學術界充沛且廣泛的研究資源,從各面向找出問題、提供方案或建議。

這項獎學金由臺北大學法律學院設置委員會審查,每年甄選優秀博士論文1篇,每篇10萬元;碩士論文2至3篇,每篇3萬元;收錄於TSSCI等資料庫的論文,每篇1萬元。